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
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云南壮族主要居住在南盘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河流域以及金沙江流域的坝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区。
住在坝区的如广南坝、邱北坝、文山坝、八宝坝等。
广南坝海拔在13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
全年分旱雨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对次年4月为旱季,雨旱分明,水热同季,土层肥厚,水源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八宝坝的海拔在1100多米,坝子内耸立着岩溶石山。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建筑】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服饰】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
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
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
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壮锦是壮族的一种瑰丽的纺织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壮锦色泽鲜艳,坚固耐用。
传统的壮锦既有几何图案,又有各种描绘花纹。
常见的有字纹、水波坟、云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象。
在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跃马向前等20多种图象中,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
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大红、大绿、大蓝、大黄是壮锦富有民族特点的重要内容。
在一幅壮锦中,或是一个图案里,有时会采用四五种颜色,多的采用七八种或者是十几种颜色,但图案整体看上去,色彩层次分明,繁杂而不乱,柔合而不浓艳。
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
【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
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文化艺术】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
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
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
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
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
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歌圩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
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
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
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
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
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
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
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
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
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
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
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
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
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
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
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
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
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
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婚俗】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
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
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
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
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
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
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
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