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19个

小学三年级需掌握的成语故事19个

00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002郑人置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前往市场,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

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用来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也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003截竿入城——出自《笑林》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之辈,只不过见多识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这是在说持竿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00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她的身材、长相、一举一动都很美。

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经常用手按住胸口。

皱紧眉头。

这副病态,在别人眼里很妩媚可爱。

西施有个邻居叫东施,是个丑姑娘。

她看见西施病态的表情很美,就模仿起来。

她本身没有病,却用手按住胸口,把眉头邹起来,以为这样就美了。

她这样装模作样,别人反而不觉得她更丑了。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告诉我们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

005邯郸学步——《庄子·秋水》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006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

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

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

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

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

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

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

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007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采取愚蠢的办法欺骗别人而没有成功的人。

008鹬蚌相争——《战国策·燕策》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009塞翁失马——《淮南鸿烈》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这未必不会是一种福气。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

”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

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010杯弓蛇影——《风俗通义》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

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011疑铃盗斧——《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