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车身内饰零部件设计指导书

汽车车身内饰零部件设计指导书

汽车车身内饰设计指导书2.内饰件设计的基本要求2.1内饰设计应符合造型设计的要求和效果。

2.2内饰件应满足技术协议中相关要求。

2.3内饰件应执行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2.4内饰设计应符合总布置方案和结构尺寸应满足设计硬点要求。

2.5内饰设计应满足人机工程等要求,提高舒适性。

2.6在对样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沿用件、新件和改制件。

2.7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

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各种设计数据尺寸应准确无误。

2.8产品设计中应考虑到加工、装配、安装调试、维修的方便性和经济性。

2.9表面光顺质量: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2.10逆向工程中测绘的孔径及位置尺寸要圆整,公差和形位公差标注正确。

3.检查分析3.1内饰设计首先检查分析拿过来的由光顺所光顺的门内饰外表面以及自己光顺的其它内饰外表面是否符合光顺要求(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3.2应符合技术协议中有关造型的要求。

3.3应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和法规的规定。

3.4应符合总布置尺寸和设计硬点的规定及符合人机工程的规定。

3.5应考虑加工,装配,维修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方便性。

3.6注塑、压型零件根据光顺的内饰外表面和边界条件确定拔模方向。

4.设计要点4.1内饰边缘要光顺,与其他件间隙要均匀。

4.2孔径形状及位置尺寸要圆整,孔径符合标准化,系列化。

4.3表面做皮纹件拔模角大于5°。

4.4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系列化,通用化等设计技术。

4.5各种设计数据尺寸应准确无误,结构强度可靠,安装稳定牢固。

4.6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借用其它车型的成熟附件(如烟灰盒等),以降低本车的设计成本。

5.A柱护板总成设计5.1A柱护板总成由A柱护板和卡扣组成。

5.2边界条件:A柱内板、前风挡玻璃密封条、门框密封条、顶篷、仪表板、线束等。

5.3设计过程:5.3.1:熟悉效果图,领会造型师设计意图和造型风格。

分析各部分安装结构及实现的可能性。

如结构不能实现或有疑问,则立即反馈给造型师,让造型师修改造型或作出解释。

5.3.2:熟悉油泥模型、熟悉参考样车零件,注意其安装形式、壁厚以及与边界搭接关系。

5.3.3:确定结构分块及固定方式、确定主断面、硬点。

硬点:主断面、造型面、安装点、前风挡玻璃密封条、门框密封条、顶篷、仪表板、A柱内板。

固定方式:下端由仪表板压住,两侧分别由前挡风密封条和门框密封条压住,上端压住顶蓬,中间一般用卡扣固定,个别用装拉手的螺钉固定。

跟仪表板和顶蓬搭接部位一般有卡脚导向固定。

5.3.4:确定材料、料厚、成型方式、拔模方向、安装结构。

材料:PP、P/E、PE等,料厚:2.5-3mm,一般表面粘贴针织绒饰布或PVC饰纹薄膜。

5.3.5:外表面光顺(逆向设计)外表面光顺:先做特征识别和特征分解,忽略小的特征(小特征后加)。

先光顺大面,再光顺两侧面,最后做过渡面或倒角。

光顺要求: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5.3.6:结构设计1.把A柱内板、前风挡玻璃、前风挡玻璃密封条、门框、门框密封条、顶篷、顶盖、侧围内板、仪表板、线束等相关数模装配或导入主模型。

把光顺后的外表面与顶蓬做搭接过渡面并在分块线处切开,与仪表板搭接处如是过渡面连接则须做过渡面并在分块线处断开。

2.面做好后缝合增厚,做搭接边界与顶蓬分块线处做小翻边与顶搭接面配合。

两侧分别与前挡风及密封条、门框密封条配合。

3.做卡扣座、卡脚、导向柱、加强筋。

5.3.7:检查断面检查、硬点检查、工艺检查,并填写数模检验单、断面检查表、硬点检查表。

检查修改完善后提交专家审查。

5.4设计的结构参数:5.4.1与前风挡玻璃间隙3~4mm(轿车)6~8mm(MPV、SUV等);5.4.2A柱护板与A柱内板之间应留足线束(或洗涤液管)通过的空间,一般留有16×14(16为间距)的截面空间;5.4.3A柱护板在前门框处通过密封条压住,A柱护板应允许密封条压入,留有间隙0.5~1mm,A柱护板压在密封条下,为使密封条对A柱护板有一定压力,A柱护板侧面斜角应该大于密封条压边自然状态下的角度,在20度左右;5.4.4A柱护板通过卡扣连接到A柱内板上,A柱内板应该起凸台或凹坑,其过孔表面法向与卡扣中心轴线平行,卡扣弹性轴向球面回弹量0.5mm;5.4.5A柱护板在上部,压在顶篷上,不留间隙,压边重叠宽度应大于20mm;5.4.6A柱护板下端压在仪表板内,仪表板若为注塑件,两者之间间隙1~2mm,仪表板若为发泡件,应根据发泡件压缩量计算间隙。

见:图1A柱护板断面图、图2卡扣安装结构图、图3A柱图片(一)、图4A柱图片(二)。

图1A柱护板断面图图2A柱护板卡扣安装结构图顶棚搭接面与前风挡玻璃配合面与门框密封条配合面仪表板配合面图3A 柱图片(一)卡扣座加强筋图4A柱图片(二)6.B柱护板总成设计6.1B柱护板总成由B柱上护板、B柱下护板、卡扣组成。

6.2边界条件:B柱内板、B柱加强板、顶篷、前后门框密封条、前座椅安全带升降器总成、安全带卷缩器等。

6.3设计过程:6.3.1:熟悉效果图,领会造型师设计意图和造型风格。

分析各部分安装结构及实现的可能性。

如结构不能实现或有疑问,则立即反馈给造型师,让造型师修改造型或作出解释。

6.3.2:熟悉油泥模型、熟悉参考样车零件,注意其安装形式、壁厚以及与边界搭接关系。

6.3.3:确定结构分块及固定方式、确定主断面、硬点。

硬点:主断面、造型面、安装点、门框密封条、顶篷、B柱内板、前座椅安全带固定点总成。

固定方式:B柱上护板下端由B柱下护板压住,两侧分别由和门框密封条压住,上端压住顶蓬,中间一般用卡扣,装安全带的螺钉固定。

跟和顶蓬搭接部位一般有卡脚导向固定。

B柱下护板上端压住B柱上护板,有的车型两侧分别压住门框密封条,有的车型两侧分别由门框密封条压住,中间一般用卡扣固定,下端左右跟门槛护板搭接,一般有定位销卡住,下部压住地毯。

6.3.4:确定材料、料厚、成形方式、拔模方向、安装结构。

材料:PP、P/E、PE等,料厚:2.5-3mm,一般表面粘贴针织绒饰布或PVC饰纹薄膜。

6.3.5:外表面光顺(逆向设计)外表面光顺:先做特征识别和特征分解,忽略小的特征(小特征后加)。

先光顺大面,再光顺两侧面,最后做过渡面或倒角。

光顺要求: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6.3.6:结构设计1.B柱内板、门框、门框密封条、顶篷、顶盖、侧围内板、前座椅安全带升降器总成等相关数模装配或导入主模型。

把光顺后的外表面与顶蓬做搭接过渡面并在分块线处切开。

2.做好后缝合增厚,做搭接边界与顶蓬分块线处做小翻边与顶搭接面配合。

两侧分别与门框密封条配合。

3.做卡扣座、卡脚、导向柱、加强筋。

6.3.7:检查断面检查、硬点检查、工艺检查,并填写数模检验单、断面检查表、硬点检查表。

检查修改完善后提交专家审查。

6.4设计的结构参数:6.4.1B柱上护板与B柱内板之间应留足前座椅安全带升降器总成的空间。

B柱下护板与B柱加强板之间安装安全带卷缩器。

B柱下护板与安全带卷缩器之间距离大于8mm。

6.4.2B柱上护板与B柱内板距离为16~18mm。

6.4.3B柱下护板与B柱内板距离为18~22mm。

6.4.4B柱护板在门框处,通过密封条压住。

B柱护板应允许密封条压入,留有间隙0.5~1mm。

为使密封条对B柱护板有一定压力,B柱护板侧面斜角应大于密封条压边自然状态下角度20度左右。

6.4.5B柱上护板压在顶篷上,不留间隙;压边重叠宽度应大于20mm。

6.4.6B柱下护板若考虑使用包在密封条上的结构,因为护板表面需要做皮纹,模具分型线的拔模斜度较小的一侧应大于5度。

见:图5B柱上护板断面图、图6B柱下护板断面图、图7B柱图片(一)、图8B 柱图片(二)。

图5B柱上护板断面图图6B柱下护板断面图图7B 柱图片(一)图8B 柱图片(二)顶棚搭接面安全带螺栓过孔卡扣座加强筋与后门框密封条配合面与前门框密封条配合面7.C柱护板总成设计7.1C柱护板总成由C柱上护板、C柱下护板、卡扣组成。

7.2边界条件:C柱内板、C柱加强板、顶篷、三角窗玻璃、后门框密封条、后风挡玻璃及密封条、后背门门框密封条(有后背门的车型)等。

7.3设计过程:7.3.1:熟悉效果图,领会造型师设计意图和造型风格。

分析各部分安装结构及实现的可能性。

如结构不能实现或有疑问,则立即反馈给造型师,让造型师修改造型或作出解释。

7.3.2:熟悉油泥模型、熟悉参考样车零件,注意其安装形式、壁厚以及与边界搭接关系。

7.3.3:确定结构分块及固定方式、确定主断面、硬点.硬点:主断面、造型面、安装点、门框密封条、顶篷、C柱内板、后座椅安全带固定点。

三角窗玻璃、后风挡玻璃、后风窗玻璃密封条。

固定方式:C柱上护板下端由C柱下护板压住,两侧分别由门框密封条和后风挡玻璃密封条压住,上端压住顶蓬,中间一般用卡扣,装安全带的螺钉固定。

跟和顶蓬搭接部位一般有卡脚导向固定。

C柱下护板上端压住C柱上护板,两侧分别由门框密封条和后背门密封条压住,中间一般用卡扣固定,下端前后跟门槛护板搭接,一般有定位销卡住,下部压住地毯。

7.3.4:确定材料、料厚、成形方式、拔模方向、安装结构。

材料:PP、P/E、PE等,料厚:2.5-3mm,一般表面粘贴针织绒饰布或PVC饰纹薄膜。

7.3.5:外表面光顺(逆向设计)外表面光顺:先做特征识别和特征分解,忽略小的特征(小特征加)。

先光顺大面,再光顺两侧面,最后做过渡面或倒角。

光顺要求:高可见区,A级曲面,局部相切连续。

少可见区,B级曲面,相切连续。

不可见区,C级曲面,位置连续。

7.3.6:结构设计1.把C柱内板、C柱加强板、顶篷、三角窗玻璃、后门框密封条、后风挡玻璃及密封条、后背门门框密封条(有后背门的车型)等相关数模装配或导入主模型。

把光顺后的外表面与顶蓬做搭接过渡面并在分块线处切开。

2.外表面做好后缝合增厚,做搭接边界C柱上护板与顶蓬分块线处做小翻边与顶蓬搭接面配合。

两侧分别与门框密封条、后风挡玻璃密封条配合。

C柱下护板与C柱上护板分块线处做小翻边与C柱上护板搭接面配合,C柱下护板与门槛护板分块线处做搭接面与门槛护板搭接面配合。

3.做卡扣座、卡脚、导向柱、加强筋。

见:图9-1C柱上护板断面图图9-1C柱上护板断面图见:图9-2C柱下护板断面图图9-2C柱下护板断面图7.3.7:检查断面检查、硬点检查、工艺检查,并填写数模检验单、断面检查表、硬点检查表。

检查修改完善后提交专家审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