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5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项目载体: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形图测绘数据分析与处理教学项目设计:1、项目分析:项目来源:根据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示院校建设工作的要求,为了提高学院管理的水平,已经测绘了该院综合地形图;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测绘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地区,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地貌已经被建筑物和绿化带所覆盖,植被、建筑物相对比较密集,测区的图根控制点大多数完好可以利用。
地形图的图式采用国家测绘局统一编制的《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在地形图测绘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外业观测数据,由于测量观测成果中测量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为了消除这些矛盾获得最终的测量成果,冰瓶定期精度,就必须要按照要求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任务分解:根据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评定精度的指标、中误差传播定律、盈盈误差传播定律处理测量观测资料、坐标方位角、根据地形图绘制断面图、量算制定区域的面积、根据指定坡度确定最短路线等3、各环节功能:评定精度的指标是进行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时,进行精度评定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测量成果精度高低的指标和手段;中误差传播定律是分析测量业计算成果的误差分析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技能;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是测量业工作的核心容,是测量工作者的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
4、作业方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定衡量精度的指标,运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分析解决测量工作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运用误差理论对测量过程中获得的高程测量数据、平面控制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获得合格的测量业成果并进行精度评定。
5、教学组织:本学习情景的教学为14学时,分为3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子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以作业组为单位,以各作业组的外业观测成果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分析等过程,制定出衡量精度的指标;然后运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对测量资料进行基础分析,最后利用误差理论对各作业组的所有测量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和精度评定;要求尽量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任务,个别作业组在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的,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完成任务。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教师除进行教学指导外,还要实时进行考评并做好记录,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子学习情境5-1 衡量精度的指标自然界任何客观事物或现象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且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限制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对于实验结果来说误差总是存在的。
例如,对某段距离进行多次重复丈量时,发现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
如果是对某些观测量能够构成某种函数,且此函数对应于某一理论值,则可以发现,用这些量的观测值代入上述函数通常与理论值不一致。
这类现象在测量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观测结果中存在着观测误差的缘故。
这里主要讨论测量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测量外业观测值(一)观测值的分类这里所说的测量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测量仪器,来获得某些空间几何或物理数据。
通过使用特定的仪器,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些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所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量。
1.等精度观测、不等精度观测由于任何测量工作都是由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观测误差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观测者的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
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合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将影响观测成果的精度:若观测条件好,则测量误差小,测量的精度就高;反之,则测量误差大,精度就低。
若观测条件相同,则可认为精度相同。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在不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2.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按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相应的观测值称为直接观测值和间接观测值。
为确定某未知量而直接进行的观测,即被观测量就是所求未知量本身,称为直接观测,观测值称为直接观测值。
通过被观测量与未知量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未知量的观测称为间接观测,观测值称为间接观测值。
例如,为确定两点间的距离,用钢尺直接丈量属于直接观测;而视距测量则属于间接观测。
3.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按各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或依存关系可分为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各观测量之间无任何依存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观测,称为独立观测,观测值称为独立观测值。
若各观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或物理条件的约束,则称为非独立观测,观测值称为非独立观测值。
如对某一单个未知量进行重复观测,各次观测是独立的,各观测值属于独立观测值。
观测某平面三角形的三个角,因三角形角之和应满足180°,这个几何条件则属于非独立观测,三个角的观测值属于非独立观测值。
由于在测量的结果中含有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对误差的来源、性质及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进行研究,以便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数据处理问题。
例如:在一系列的观测值中,如何确定观测量的最可靠值;如何来评定测量的精度;以及如何确定误差的限度等。
所有这些问题,运用测量误差理论均可得到解决。
(二)观测结果存在观测误差的原因:1.人差,即观测者是通过自己的眼睛等器官来进行工作的,由于眼睛鉴别力的局限性,在进行仪器的安置、瞄准、读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与此同时,观测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因素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2.仪器误差,即观测时使用的是特定的仪器,而每种仪器都具有一定的精密度,而使观测结果在精度方面受到相应的影响。
例如使用只有厘米刻划的普通钢尺量距,就难以保证估读厘米以下的尾数的准确性。
再说仪器本身也含有一定的误差,例如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水准轴、水准尺的分划误差等等。
显然,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也就必然给观测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
3.外界环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在观测过程中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如地形、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透明度、大气折射等因素都会给观测结果带来种种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随时都有变化,由此对观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变化,这就必然使观测结果带有误差。
观测者、仪器和客观环境这三方面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总称为观测条件。
无论观测条件如何,都会含有误差。
但是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性质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在对观测值有不同的影响,影响量的数学规律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必要将各种误差影响根据其性质加以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三)误差性质及分类1.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个固定量所进行的一系列观测中,在数值和符号上固定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例如用一支实际长度比名义长度(S 米)长⊿S 米的钢卷尺去量测某两点间距离,测量结果为'D ,而其实际长度应该为D SS D '⋅∆=,这种误差的大小,与所量直线的长度成正比,而正负号始终一致,这种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危害性很大,但由于它有规律性而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将它消除或减弱。
例如上述钢尺量距的例子,可利用尺长方程式对观测结果进行尺长改正。
又如在水准测量中,可以用前后视距离相等的办法来减少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造成的误差。
系统误差具有累积性,而且有些是不能够用几何或物理性质来消除其影响的,所以要尽量采用合适的仪器、合理的观测方法来消除或消弱其影响。
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量进行重复观测中,如果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单个误差在大小和符号都不确定,表现出偶然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称为随机误差。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的。
当观测结果中有显著的系统误差时,偶然误差就处于次要地位,观测误差就呈现出“系统”的性质。
反之,当观测结果中系统误差处于次要地位时,观测结果就呈现出“偶然”的性质。
由于系统误差在观测结果中具有积累的性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所以在测量工作中总是采取各种办法削弱其影响,使它处于次要地位。
研究偶然误差占主导地位的观测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是测量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测量工作中,除不可避免的误差之外,还可能发生错误。
例如在观测时读错读数、记录时记错等等,这些都是由于观测者的疏忽大意所造成的。
在观测结果中是不允许存在错误的。
一旦发现错误,必须及时加以更正。
不过只要观测者认真负责和仔细认真地进行作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二、偶然误差的特性在观测结果中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查找规律和采取有效的观测措施来消除或消弱其影响,使它在观测成果误差中处于次要地位,粗差作为错误删除掉,那么测量数据处理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偶然误差的处理方法了;所以为了研究观测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根据观测结果求出未知量的最或然值,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偶然误差的性质。
如下面一个测量中的例子: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独立地观测了n 个三角形的全部角。
由于观测结果中存在着偶然误差,三角形的三个角观测值之和不等于三角形角和的理论值(也称其真值,即180°)。
设三角形角和的真值为X ,三角形角和的观测值为Li ,则三角形角和的真误差(或简称误差,在这里这个误差就是三角形的闭合差)为()n i X L i i ,......2,1=-=∆ (5-1-1)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i ∆是每个三角形角和的真误差,i L 是每个三角形三个角观测值之和,X 为180°。
实 测 结 果 统 计 表5-1-1正负误差出现的百分比基本相等;绝对值最大的误差不超过某一个定值(本例为 2.7″)。
在其它测量结果中也显示出上述同样的规律。
大量工程实践观测成果统计的结果表明,特别是当观测次数较多时,可以总结出偶然误差具有如下的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有界,即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要大;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基其出现的机会基本相等。
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上述第四个特性是由第三个特性导出的。
从第三个特性可知,在大量的偶然误差中,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因此在求全部误差总和时,正的误差与负的误差就有互相抵消的可能。
这个重要的特性对处理偶然误差有很大的意义。
实践表明,对于在相同条件下独立进行的一组观测来说,不论其观测条件如何,也不论是对一个量还是对多个量进行观测,这组观测误差必然具有上述四个特性。
而且,当观测的个数n 愈大时,这种特性就表现得愈明显。
为了充分反映误差分布的情况,我们用直方图来表示上述误差的分布情况。
在图11-1中以横坐标表示误差的大小,纵坐标表示各区间误差出现的个数除以总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