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将“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部分,并且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过去可能太过于重视“结果”,也就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训练”,导致学生不爱学,学完了只会考不会用。
但是,前面提到过,新课标刚刚实行的时候,出现过另一种极端,就是:课堂上,必要的训练与巩固等教学环节,被视为过于传统保守、缺乏改革创新而淡化、削弱了,造成了过于热热闹闹,忽视扎扎实实,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好。
这个当然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们认为,“过程”和“结果”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具体而言:
(1)鉴于一直以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实在是让我们没法不“重结果”。
首先,要让学生能顺
利的升入高中;然后,还要让学生能顺利继续高中的数学学习。
所以,无论怎么课改,我们都必须让学生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2)“结果”本身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让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也就是很多学生在
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后会忘得干干净净得东西(没忘的可能就是正有理数得四则运算了);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没有忘掉或者没法忘掉的东西。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助于扎扎实实的掌握具体的知识,扎扎实实的基础有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急需学习提高的就是:如何通过设计实施科学有效的“学习过程”,来让学生达到包括这两层含义的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