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五种职能及现实应用。
价值形式的演变在原始公社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发生非常偶然,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价值表现的问题。
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出现,一种物品经常的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它物品表现出来。
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以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称之为总和扩大的价值形态。
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的物品价值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称之为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
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其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
因此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胀与通缩通胀是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缩是指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引起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下跌的现象。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价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商品的标价。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
纪念币。
(4)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5)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是是足值的金和银,且没有铸币的地域性区分。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物物交换中充当过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凭借其特点取得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并会举例说明。
内容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不停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分配比例。
最终达到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迫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企业,收入较高,而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下的则可能无利可图甚至破产。
最终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消极的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举例就是价格波动,比如猪价受需求推动暴涨,然后扩张产能后又回归价值。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有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起,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表现了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能够对在思维中构建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具体分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
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就是抽象。
(1)感性具体到抽象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
从抽象中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
比如水果和苹果,对“水果”的认识要从苹果、梨、桃来认识,这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抽象到思维具体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统一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
这就像公式在具体应用题中的应用,就是从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以商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抽象而普遍的规定作为逻辑起点,以从抽象到具体作为叙述方法的。
这就是从抽象开始,通过逻辑中介展开矛盾,从而走向思维具体的方法。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一)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反映与创造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具有创造性。
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反映与创造的关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过程是在多方面反映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再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
(1)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有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a)科学精神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以严谨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b)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c)我们大学生应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一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
特别是城乡对立,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