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1、1210.分生组织的功能是什么?他们分布在植物的哪些部位?答:1•顶端分生组织,分布在植物根尖,茎尖等。
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多进行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排列的方向平行于根或茎的长轴方向,这使根与茎的长轴方向增加了细胞的数目 2.测生分生组织在植物的根。
茎等器官。
其分裂活动会使茎增粗,单子叶植物一般没有测生组织 3.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玉米,小麦,竹子等节间的下方,其作用是使植物能再次生长11.比较薄壁组织,分泌组织,与厚角组织的异同。
答:薄壁组织的细胞壁比较薄,一般只有初生壁而无次生壁。
其细胞质少,液泡大,细胞排列松散,有细胞间隙,能在一定条件下脱分化为分生组织厚角组织的细胞室活细胞,常常含有叶绿体,可发生脱分化。
其细胞壁属初生壁性质,含水量高,硬度不强,延展性强,除含纤维素外还含有较多的果胶质,但是不木质化,能随细胞生长而延伸分泌组织由产生分泌物的细胞构成,其分为外分泌结果和内分泌结构12.植物体内长距离疏导水分与无机盐的结构式什么,有什么特点?答:疏导组织是植物体中担负疏导水喝无机盐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是植物体中最复杂的系统疏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为管饱和导管,疏导有机物的有筛光和半胞。
疏导组织仅存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是其适应陆生生活的特有结构2号一13 二2、313.莲的茎或叶柄折断时会有“藕断丝连”的现象。
请设计方案,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并解释这个现象。
答:导管和管胞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植物的导管次生壁,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
而藕的导管次生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
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
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2•何谓子叶,子叶和植物的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子叶是种子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种子萌发时的营养器官。
在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胚只有一枚子叶,双子叶植物的胚有一对子叶;裸子植物的胚有两枚或两枚以上的子叶。
子叶可以提供能量供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根的原分生组织有哪些特点?从分生区到根的次生结构形成,原分生组织经过哪些发育过程?细胞发生了什么样变化?“不活动中心”的发现对根的发育的理解有什么影响?答:①原分生组织位于最前端,由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原始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小、壁薄、核大,细胞质浓厚,液泡化程度低,是一群等径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②由根的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所形成的根的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木栓和栓内层等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能够进行次生生长,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不断增粗,具有明显的次生结构。
③不活动中心又叫禁止中心,在根中具有恢复根分生区正常结构的功能,可以恢复根分生能力。
3号二5、6、75.简述侧根和叶的起源与发育,解释内起源和外起源的概念。
答:侧根起源于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属于内起源。
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开始分裂。
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
突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以后根原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点和根冠。
生长点的细胞继续分裂、增大和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前推进。
叶的发育起始于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周围区的细胞分裂形成叶原基。
叶原基的所有细胞在开始时是一团没有分化的分生组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逐步过渡到初生分生组织,边分裂边分化,最后形成成熟的叶, 即也得初生结构。
植物的侧根通常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叶原基和芽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发生,这种起源方式成为外起源。
6.双子叶植物的茎和单子叶植物的茎的结构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何区分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木本茎?答: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⑴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 机械组织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 基本组织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 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A.初生结构⑴表皮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皮层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
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
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维管束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
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
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
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髓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髓射线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
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
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
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4)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
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vascular ray)。
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7)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
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7比较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器官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成熟区表皮具根毛,皮层有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有中柱鞘;内皮层不是停留在凯氏带阶段,而是继续发展,成为五面增厚。
(木质化和栓质化),仅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即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结构具表皮,维管组织,薄壁组织, 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含管胞而导管,初生韧皮部含筛管无筛管、伴胞;4 号二8、10、11(1)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中,当初生结构形成后,在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还保留一层分生组织细胞,这是继续进行次生生长的基础。
(2)双子叶植物的茎,在初生生长的基础上还会出现次生分生组织一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通过它们的活动,进行次生增粗生长|(3)根尖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了根的成熟结构,在初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属初生组织,由它们构成根的结构,就是根的初生结构。
若从根尖成熟区作一横切面可观察到根的全部初生结构,从外至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有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的结构与根尖、茎尖生长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生结构相区别,称它们为次生结构。
(1)因生长年龄不同使得叶的形态发生不同。
(2)因在不同阶段时生长环境的改变导致。
11(1)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其中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维管束鞘的外侧密接一层成环状或近于环状排列的叶肉细胞,组成了“花环型”结构。
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小,有基粒。
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与其邻近的叶肉细胞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相连。
C3植物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小,不含或很少叶绿体,没有“花环型”结构,维管束鞘周围的叶肉细胞排列松散。
(2)C4植物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的,生成的四碳双羧酸转移到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糖类。
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薄壁细胞形成淀粉,在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
C3植物由于仅有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整个光合过程都是在叶肉细胞里进行,淀粉亦只是积累在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不积存淀粉。
意义:C4植物的光呼吸低于C3植物。
C3植物的光呼吸很明显,故亦称为光呼吸植物或高光呼吸植物;C4植物的光呼吸很低,能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下进行,故亦称为非光呼吸植物或低光呼吸植物。
C3植物的光呼吸显著,通过光呼吸耗损光合新形成有机物的二分之一,C4植物的光呼吸消耗很少,只占光合新形成有机物的百分之二至五,甚至更少。
5号三2、3、42•什么是水势?植物细胞水势的基本组成有哪些?它们对水分进出细胞有何影响?答: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即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称为水势。
植物细胞水势主要和4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即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和重力势。
溶质势或渗透势指溶质颗粒的存在使水势降低。
压力势指细胞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膨压。
衬质势指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吸附自由水而使水势降低。
含蛋白质丰富的大豆等种子的吸胀力较大,而禾谷类的种子吸胀力较小。
重力势指由于重力引起水向下移动而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它可增加细胞水分的自由能以提高水势的值。
3.水分进入植物根系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答: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途径有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而没有经过细胞质的移动过程。
跨膜途径:水分连续地从细胞的一侧进入,从另一侧出来,并依次跨膜进出细胞,最后进入指物体内部。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通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
4.植物吸水的动力包括哪几种方式?答:植物吸水的方式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
主动吸水是由根部自身生理活动引起的根系吸水方式,动力是根压。
被动吸水是植物地上部的叶和枝的蒸腾作用引起的根部吸水和向上运输的方式,蒸腾拉力是根系被动吸水的驱动力。
6号三5、7、8第三章5.水在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机制答:植物顶部的蒸腾作用会产生巨大的负静水压拖动导管中的水分向上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导管中的水柱一端会受到蒸腾拉力的作用向上移动,水柱的另一端收到向下的重力,这两种力方向相反,故水柱受到一种压力,同时水分子与导管内纤维素之间还有附着力,因此,木质部导管或管胞的水可形成连续的水柱,向上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