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一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
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
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财政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年平均增速:“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8.7%,“十五”时期为18.7%。
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比1978年增长了45倍,比1990年增长了17倍,比2000年曾整了3.8倍。
79年到07年平均增长14.1%,91年到07年平均增长18.3%,01年到07年平均增长21.2(见 图一,图二)。
如此高速的增长与我国经济整体 上升不无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奇迹!图一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教以前年度增长速度比较 图二 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规模平均增长图三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就较大。
即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越高;同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越高;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
从横向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
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所以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政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而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所以,生产技术水平也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2)财政政策和分配制度1 分配政策:1)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2)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2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到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财政收入在这三者间是一个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当过分强调企业、个人的利益,则会减少财政收入的规模。
反之,又会降低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影响财政的长期发展。
(3)价格的影响由于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价格会影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1 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1)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物价上升率既有实际增长,又有名义增长;2)财政收入上升率大小物价上升率名义上正增长,实际负增长;3)财政收入上升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不增不减。
2 价格分配的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不同原因会带来不同影响:1)连年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财政通过赤字从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
2)在国民收入只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财政收入增量=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价格再分配所得3)如果通胀不是由赤字引发的,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财政学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案例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简要分析: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则应注重公平,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
财政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措施来实现。
思考题:财政应如何实现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案例三: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数据分析参考资料:《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共表—2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简要分析:1.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交出。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比较充裕,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或与购买性支出相当,或较购买支出增长更快。
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转移支出的比重较小。
如表—1所示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总体上表现为转移支出所占比例较低(如表—2所示),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财政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面临的支出压力。
但从表—2的数据变化来分析,也说明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弱,收入分配能力增强。
其间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仍将是一个总的趋势。
这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相一致的。
思考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为什么?案例四: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参考资料:根据《中经网数据中心》数据整理简要分析:上表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
(国家的经济建设开支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等。
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1951年、1956年、1960年、1970年,基本建设拨款占到经济建设开支的76—78%。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社会文教费用支出是国家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