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简介

宜昌简介

宜昌简介
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

古称夷陵,有2400多年的历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三国古战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称为”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全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总人口415万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3.8万人。

宜昌西接长江三峡,溯流直达巴蜀,东连两湖鱼米之乡,顺江畅达宁沪,自古便是鄂西川东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峡口明珠”之美誉。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

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宜昌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土特产品柑桔、香菇、柿子等产量丰富。

宜昌市风光集峡、山、水、洞于一域,发展旅游业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天然的“高峡平湖”,面积1084平方公里,巍巍大坝横跨峡江之上,犹如水上长城。

宜昌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和汉代名妃王昭君的故乡,留有屈原祠、昭君村等名胜古迹。

宜昌东北部的当阳、枝江、远安一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的魏蜀大战和吴蜀间的夷陵大战都发生在这里,留下了长坂坡、关陵、关公显圣处、麦城、回马坡等三国遗址。

宜昌西南的长阳、五峰一带,以巴文化、土家族风情和山水风光见长。

宜昌这座美丽名城,风光旖旎,是素以三峡旅游为城市,享受沿江开放城市的各项政策。

宜昌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宜昌境内有三游洞、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金狮洞、白果树瀑布、晓峰悬棺、高岚风光、葛洲坝工程、三国古战场、玉泉寺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

宜昌主要气候特点
主要气候特点:一是冬冷现象明显,中断了自1986年以来的持续暖冬。

冬季(1~2月)气温明显偏低,雨雪量偏多,2月上中旬出现明显雨雪、低温、冰冻灾害。

与1964年、1969年、1974年、1984年冷冬相似,是1986年以来冬季气温最低的一年。

二是春季气温变化剧烈。

3月11~12日出现暴雪、寒潮天气过程,48小时日平均气温
下降幅度达15.4℃,其强度居历史同期第一。

4月上旬气温突增,极端最高气温达31℃~33℃,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高记录。

三是强对流天气来得早,局地突发性天气时有发生。

2~9月,共出现20次暴雨,10次局地冰雹,12次局地大风、4次雷雨大风、3次冰雹大风。

四是全市范围降水总量偏少。

3~7月初全市大部分地方总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4~9成(仅五峰偏少2成)。

五是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

7月9~10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9日8时至11日8时过程降水70毫米~147毫米,秭归、三峡坝区、市城区、五峰、夷陵区、长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全年平均气温半高山五峰为14.8℃,其余各地区为16.5℃~17.4℃,一致偏高0.2℃~0.8℃。

从时间分布看,全年有2月下旬到3月上旬、3月下旬到7月中旬、9月中旬到10月上旬、11月4个气温偏高时段。

其中3月下旬到7月中旬连续11旬气温偏高,属历史罕见。

全年有1月下旬到2月中旬、8月中下旬、12月上中旬3个气温偏低时段。

年降雨量及雨日:全年降雨量727毫米~1264毫米,普遍偏少2~4成。

全年总雨日为111~149天,普遍偏少10~21天。

暴雨日数1~4天,宜都暴雨日数最多,为4天,其他地区1~3天。

2月中旬、7上旬、7月下旬到8月下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降水量明显偏多;4月中旬到6月下旬、9月下旬到10月上旬、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
11月下旬12月下旬降水明显偏少
年日照时数:全年日照时数为1261~1745小时,普遍偏少50~320小时。

1月上旬到2月中旬、5月上旬到6上旬、7月下旬到9月上旬日照时数明显偏少。

3月上旬、4月、9月中旬日照时数偏多。

年极端最高气温:全市各地年极端最高气温36.8℃~40.8℃,出现在7月初。

年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各地年极端最低气温-6.2℃~-3.1℃,出现在12月18日。

大风日数:枝江市出现2次大风,宜昌城区、当阳市、秭归、五峰、远安出现1次大风。

冰雹日数:4~9月,兴山、秭归、夷陵、远安、宜昌城区等地共出现冰雹10次左右,兴山、五峰、夷陵出现3次或3次以上。

宜昌四大特色资源
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宜昌市江河纵横,密葛洲坝电厂布成网,水量丰富,并且地形地质条件好,河流落差大,因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这是宜昌市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

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

此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

宜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公里。

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

集中分布在长江的三峡、葛洲坝、清江的隔河岩、高坝洲,相距仅几十公里,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1台,总容量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千瓦小时;即将竣工的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装机4台,总容量120万千瓦;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本市三斗坪,东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设计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0亿千瓦时;还有高坝洲电站、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已建成的387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将达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从而使宜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建设基地,并将成为全国的能源中心。

矿产资源数不胜数
宜昌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湖北兴发集团已探明的矿物有49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

主要矿产有磷、铁、煤、锰、
铬、铅、汞、金、银、铜、锌、硅、石、石膏、石墨、石英、砂、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

各种矿产地1044处,其中,工业矿床462处,大型矿床14处。

磷矿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储量在11亿吨以上;已探明铁矿储量约10亿吨以上;锰矿储量达1167万吨以上;硅石储量达3499万吨;银钒矿储量639万吨;石灰石矿储量在8亿吨以上;石墨矿储量在7万吨以上;汞矿储量37万吨以上;铬铁矿储量3万吨;蛇纹石储量1亿吨以上;石膏矿储量达2440万吨以上;煤矿储藏量5亿吨;黑色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市境南部;贵金属矿分布较广而且含量高,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化工原料和建材、冶金辅料矿最具有开发前景。

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宜昌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三峡人家风景区市之一。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

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

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位于本市境内,其奇峡险滩,令人叹为观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称。

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 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的当阳玉泉寺,清江小三峡,兴山高岚风光及其栩栩
如生的卧佛,宜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故里,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和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千姿百态的五峰、远安天然溶洞群,著名的三峡洞、金狮洞、白马洞、龙泉洞、长生洞、燕子洞等迷宫奇观,风采各异美不胜收,神秘的原始森林等,众多的山水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宏伟的葛洲坝程、隔河岩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林特资源珍贵奇异
宜昌市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土壤,为红色大鲵各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林业、特产是宜昌的一大优势资源。

全市林、果、药品种类有766个。

从峡谷到山顶有常绿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河谷地带有热带的棕树、樟树和亚热带的柑桔、茶树等林木,在丘陵和低山地区有松、柏、杉、桑、乌、桕、油桐、核桃、柿子、冷杉、金钱输、领春木、银雀、银杏、连香、珙桐等珍贵树木。

全市宜林山地约1885万亩,有林地12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400万立米,森林覆盖率48%,居湖北省第三位。

1991年远安县已实现绿化荒山,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县。

在五峰后河、长阳乐园、兴山后坪、宜昌大老岭等地至今还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存下来的森林群落37万多亩。

生长有陆地脊椎动物363种;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稀有珍贵树木47种。

宜昌是著名的柑桔产区,有12个优良品种,其中脐橙、锦橙、蜜桔钦誉海外。

茶叶资源丰富,产量居湖北省第一位,
有优良茶叶27种,其中传统的"宜红"茶驰名中外,新开发的"春眉"发茶在1992年4月香港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峡州碧峰"、"珍眉"等珍品在全国广受好评。

宜昌盛产药材,各种中药材有309种。

草类植物繁茂,牧草有249种,可利用草场99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国家农业部投资在宜昌境内建立三片南方草地畜牧业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