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常识与现代礼仪【篇一:现代礼仪与现代生活】现代礼仪与现代生活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2010级1班-张琳娜回溯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毋庸置疑,在古代世界,中国曾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中国传统礼仪的熏陶。
中国古代礼仪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中瑰丽的遗产。
然而,时至今日,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几乎沦亡草泽了。
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期望不仅没有降低,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现代礼仪对于我们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及彼,不仅是我们这个群体,现代礼仪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礼仪应该从何学起,从何做起呢?一、关于个人仪容、仪表、仪态:一个人的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他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反映他的审美情趣。
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相反,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往往会降低了你的身份,损害你的形象。
尤其在这个越来越眼球化的社会,一个人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形象将可能左右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败。
据著名形象设计公司英国cmb对300名金融公司决策人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获得高职位的关键。
另一项调查显示,形象直接影响到收入水平,那些更有形象魅力的人的收入通常比一般同事要高14%。
知名形象设计师鞠瑾女士认为,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特别是在求职、工作、会议、商务谈判等重要活动场合,形象好坏将决定你的成败。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有警示作用的。
二、关于言谈礼仪:言谈是人际交往中最迅速、最直接的一种沟通方式,在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谈话中不仅要注意表情、态度、用词,还要讲究交谈的方式和技巧。
言谈的基本要求是自觉遵守交谈方面的规则和要求,以礼待人。
言谈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是:(1)保持正确的礼仪距离在与人交流时应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即在谈话时让双方都感到自在的合适距离。
(2)经常使用基本的礼仪用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让对方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而礼仪用语最能体现这种对人格、情感的尊重和关怀。
在日常使用中,被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语言形式。
看上去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却能够让交往的对象感受到尊重和关怀,将交流置于和谐的氛围中。
(3)充分聆听的原则充分聆听即是对讲话者的一种尊重,是起码的礼节要求,同时,也是互动交流的基础。
只有充分聆听才可以有根据地进行回应,也才会激发起讲话者的兴趣。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很注意在交谈中运用听的技巧。
尼克松就非常赞赏周恩来在谈话中听的专注神态,形容他是“海水覆盖下的一座大山”。
松下幸之助曾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经营诀窍:首先要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2)言语有度的原则在言谈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言语有度。
这种“有度”主要体现在“适时、适量和适当”。
适时,即要求讲话的时机要合乎时宜,要相机而言,不可不分场合。
要避免不该讲时讲话,该讲时又不讲话的现象。
适量,即要求讲话的内容和长短要适量,时间宽裕可以多讲一些,讲细一点,时间不够,则应删繁就简,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避免东拉西扯,东一棒子西一榔头。
适当,即要求讲话的内容要适宜,主题要恰当,话题要准确。
交谈的话题一般不涉及他人的隐私,如询问女士的年龄、婚否、衣饰价格等,也不要用“身体”、“保养好”等含糊词语,不直接询问对方的家庭财产、工资收入、个人履历等私人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言语有度的原则还要求谈话时要尽可能实事求是,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捏造、吹嘘和欺骗。
谈话不可武断、绝对,要留有余地,要适度地含蓄,有时甚至要“点到为止”,不可“一览无余”。
比如在说服别人时,应尽量采用商量的口吻,避免使用武断的词句。
比如,将“我认为”改为“您是否认为”,把“我相信你已经意识到??”改为“您可能还没有考虑到??”,把“现在我向您证明”改为“您已经了解了很多的情况,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吧”等等。
这样,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就不会感到勉强和有压力了。
三、关于社交礼仪: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只有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社交的重要性。
而在现代生活的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
社交礼仪须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真诚尊重的原则;(2)平等适度的原则;(3)自信自律的原则;(4)信用宽容的原则。
在种种复杂的社交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交际恐怕是最过敏感和慎重的。
而我国的外交奇才—周总理在社交礼仪上是最好的典范。
在外交活动中,饮酒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的国宴上,他举杯、碰杯、干杯。
周恩来同人干杯时,总是面带微笑,友好地目视对方,但他从不勉强别人。
如果客人不善饮酒,他总能谅解,说“能喝就喝,不能喝也没关系”。
而他自己却从不马虎,如果“干杯”的话自己已说出口,就一定会喝完,决不应付人。
正是遵循了社交原则中的真诚尊重原则,来宾们都感受到了周总理的诚挚热情,气氛显得热烈友好。
四、关于公共场所礼仪与公德意识:公共场所礼仪体现社会公德。
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礼仪可以使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并且公共场所礼仪的普及,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个社会公德意识的人,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甚至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在日常的生活中,公共场所礼仪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喧哗打闹,遵守秩序,主动让座等等。
【篇二: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之比较】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之比较东台市富腾学校仲惠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现代礼仪课程却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现代礼仪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发展,使礼仪教育的结构基本趋于完善,其中现代礼仪至少包含有“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国际礼仪”等五个较大的范畴。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基本构成各自完备的体系。
但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我们的教材中谈及得却微乎其微。
传统礼仪还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目前开设的现代礼仪教学中,从形式到组织手段,明显地看到,它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现代礼仪更多的是传授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形式的东西多一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某人出席各种会议佩戴各种场合的装饰物一样,很多可有可无形式化的东西。
所以,很多教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何为礼仪,而只是认为应付各种场合,多数教师运用起来比较虚假,言谈举止苍白无力,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礼。
所以,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
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古代礼仪教育,虽然就教育内容而言,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有着一些腐朽的、封建的东西,但是,就其教育效果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效教育。
单从那些古时曾在中国游历过的外国人的描述中,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美誉的获得中,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在礼仪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向古人取经。
古人非常重视尊老敬师、真诚待人的礼仪教育,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为了更好地完善礼仪教学,针对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一些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有效地贯穿在现代礼仪教学中。
一、学习古代礼仪,从尊老敬师教育入手当代中学学生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其父辈母辈把他们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
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当作“小皇帝”供养,在教育内容上,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
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尊老敬师礼仪教育,大学阶段的礼仪应首先从尊老敬师教育人手,让学生懂得,尊老敬师,这既是现代社交之基本礼仪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固然源于伦理观中对父母之孝道的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同时,也是因为社会需要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老自古以来就流传了不少动人的佳话,“圯桥进履”就是其中之一。
敬师,则因为老师是为我们传授宝贵的知识和技艺之人。
正如《礼记》认为,师生虽无血缘关系,然而没有老师的开导,即便血亲也不易和睦。
明末顾亭林对此曾解释道:“父子之亲,长幼之序,男女之别,非师不明。
教人以礼者,师之功也。
”故而古人对老师也非常尊敬,有“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之说。
而当今,我们有些刚入学的学生上课迟到现象屡见不鲜,并且迟到之后毫无愧疚之色,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
此外,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连站都不愿站起来。
甚至有些学生到现在还弄不清什么是“尊重”二字,更不明白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这个道理。
针对上述,我们急需要导人传统礼仪——尊老敬师。
使学生明白尊老敬师是一种高尚而优秀的品格。
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古代强调家庭礼仪教育这一观念的借鉴及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
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尊老敬师礼仪教育,韩国小学从小就让学生胸前都挂着一个“孝敬牌”。
牌的正面有父母像,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敬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