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债权与物权及合同无效与撤销权的关系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刻:2004-10-22
(一)案情
张某欠李某人民币150万元,拖欠一年半一直未予偿还。李某得知张某有房产一栋,租借给他人开办餐馆,李某便到法院起诉,请求张某以其房产抵债。张某提出,该房产在数月前己作价120万元,卖给陈某,正在办理登记过户手续。张某卖房所得的价款已用来抵偿其他的债务。李某提出该房产价值应在150万元以上,而张某仅以120万元出售,并将所获得的价款用于他处,显然张某出卖房屋的目的在于躲避债务,李某请求法院追加陈某为第三人,并希望法院判令陈某将该房屋交付给李某。
(二)关于本案的不同的观点
本案在审理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在本案中张某长期拖欠李某的债务不还,却将其仅有的房产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陈某,所获得的价款又不用来清偿对李某的债务,因此能够认为该转让行为是无效的。考虑到该房屋买卖还没有正式办理登记过户手续,因此应当将该房屋直接判给李某所有。张某从陈某处获得的价款应当由张某负责返还。
第二种观点认为,考虑到该房屋买卖并没有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房屋仍然属于张某所有,张某欠下了李某的债务,应当将该房屋抵给李某,至于张某从陈某处获得的价款,由张某负责返
还。
第三种观点认为,张某欠下了李某的债务,同时,张某从陈某处获得的价款,假如将该房屋从陈某处取回,张某也对陈某负有债务,因此能够将该房屋仍归陈某占有,但应当以该房屋用于清偿两项债务,也确实是讲使李某、陈某对张某享有的两项债权从该房屋的价值中平均受偿。
(三)作者观点
一、关于合同债权与物权的关系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本案中张某将房屋出售给陈某,没有办理登记过户手续,该合同是否生效的问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推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阻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由此可见,我国的物权变动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模式。所谓债权形式主义,又称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之结合,即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当事人间除有债权合同外,尚需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这确实是讲,一方面,基于法律行为所移转物权,事先需要达成合意,此种合意并不是所谓物权合意而仍然是一种债权合同,因为即使当事人具有移转物权的意图和目的,但假如没有完成公示方法,也全然不可能移转
物权。因此,所谓物权移转也就不能真正成立。另一方面,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来完成物权设定和移转的过程。公示确实是要将物权的变动公诸于世,或者讲将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向社会公众显示。物权的公示方法包括不动产的登记和动产的交付。公示是以合意为前提的,合同规定了物权变动的意思,但这种意思必须通过公示的方法对外披露出来,才能最终完成物权变动的后果。而这种披露又必须以合同所规定的物权变动的内容为依据的。在以法律行为发生的公示中,没有合意的公示是不能发生物权移转的效果的。
须注意的是,不动产登记采取公示要件主义,不动产登记只是物权变动的成立要件,而不是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买卖合同的效力与物权变动的效力二者是相区分的。除非法律、行政法规有特不的规定,登记只是一种公示的方法,房屋登记与房屋买卖合同相结合才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只是不发生所有权移转,并不阻碍买卖合同本身的效力。长期以来,我国对物权变动产生了一种误解。即为了强调登记的效力,而将登记与交易本身的效力联系在一起。未经登记不仅将导致物权不能发生变动,而且将导致合同本身不能生效。例如,《担保法》第41条规定,当事人以本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据此,未办理登记手续将导致抵押合同无效。此种做法不仅混淆了合同的效力与公示的效力。公示本身是以合意的有效存在为动身点,其指向的目标是物权变动,但其本身不能决定合同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明确规定:“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阻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这就在法律上严格区分了作为一种公示方法的登记的效力与合同本身的效力,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本案中,尽管房屋买卖合同并没有正式办理登记过户手续,但不能认为合同没有生效,合同实际上差不多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了法律效力。尤其是买受人陈某差不多交付了价款,而出卖人张某差不多交付了房屋,双方差不多作出了实际履行,可见本案中的合同差不多发生了法律效力,第三人陈某就该房屋对被告张某享有有效的债权。只是因为没有办理登记,因此房屋的所有权尚未发生移转。也确实是讲,由于没有办理登记过户手续,该房屋在法律上仍归张某享有所有权。就不动产的物权变动而言,在当事人差不多达成了合意,且差不多交付了财产,但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应当认为当事人之间只是设定了债权,而没有设立或移转物权。由于财产差不多交付,能够认为受让人差不多对该财产享有合法的占有权。基于该占有权,其能够对抗出让人。假如第三人侵害其占有,则其能够基于占有之诉请求爱护,但不能基于物权的请求权来爱护其权益。
按第一种观点,在本案中张某长期拖欠李某的债务不还,却将其仅有的房产卖给陈某,所获得的价款又不用来清偿对李某的债务,据此是否能够认为该转让行为是无效呢?我认为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及社会公共道德,因而不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无效的法律要件必须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债务人在长期拖欠债务不还的情况下,又将房屋转让给他人,这本身并不是合同法所规定的无效的缘故。也确实是讲我国合同法第52条列举的合同无效的内容中,并不包括此种情况,法院也不能以此为由来确认合同的无效。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办理登记过户手续之前,被告的房屋在法律上仍然归属于被告所有,法院能否直接依据执行程序而直接执行该房屋?按第二种观点,因为该房屋买卖并没有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房屋所有权仍然属于张某,因此应当将该房产抵给李某用来清偿债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这实质上给予了起诉方或强制执行申请人对其诉讼标的物享有了一种优先权。某一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本身并不能获得一种优先于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因为买受房屋的第三人也是买卖合同的债权人,就债务人张某的财产与同是债权人的李某享有同样的地位,假如将该房产抵给李某用来清偿债务,如何保障差不多支付了价金的第三人?假如从第三人处取回财产,则第三人也将就价金问题对转让人享有债权,而价金的债权又应当如何爱护呢?尤其是债务人专门难讲对该房产仍然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因其差不多将房屋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差不多交付了价金,房屋也差不多实际交付,他享有所有权差不多是一种法律上受到限制的所有权,这种限制实际上是因为买受人所享有的合法占有权对所有权的限制。买受人基于其与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而对该房屋差不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