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幅图,描绘的是两个把腿绑在一起的残疾人。
虽然没有了拐杖,但是在相互搀扶下,他们却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飞快地行走。
虽然略显夸张,但这幅图给我们反映出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面对潮水一般的信息和技术变革,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瘸子”。
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潮流,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合作的中邀请不言而喻。
对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合作是是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幼儿期是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
要素质。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父母同样也是为孩子树立合作意识的典范。
比如,家长共同配合制作一桌美味的菜肴、相互合作将家庭打扫得清洁整齐……生活是最有效、最真实的教育,成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总是远远胜于语言所能达到的效果。
和睦和谐、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促成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无形中为孩子种下了与人协作的种子。
因而,作为连接家园、共育幼儿的桥梁,教师有必要帮助、指导家长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另外,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间相互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
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中,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完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遇到无法独自解决的事情、面临需要帮助的时刻;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的解决方法,往往是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而这种时候,正是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的最佳契机!
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
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
记得我刚接中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较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
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
再如午睡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
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
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一次,孩子们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
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块这么大的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因为很多蚂蚁一起抬,食物就被搬起来了。
进洞以后,它们还会一起吃好吃的食物。
结合孩子们的回答,我紧接着问: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孩子们纷纷回想着他们相互合作排除困难的事例。
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3、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
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教师还可以给孩子设置合作竞赛,让孩子们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
如果孩子们一时没有完成任务,我们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达到现实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同时,每个参与者都感到非常愉悦,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合作。
我们也可以指导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玩一些类似的游戏。
比如,家里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先来试试,孩子肯定是搬不动的,这时,父母就可以适时对孩子讲解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与之一起搬动这床。
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4、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行为,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
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
”“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
”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合作”是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位儿童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协商合作意识的培养,让他们逐步形成与人协作的意识、获得通过与人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成为被社会接纳和欢迎的新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庆市西南医院幼儿园
马倩云
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