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实验一 电桥加减特性一、实验目的:1. 熟悉各种方式的组桥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电桥加减特性和补偿特性。
3. 对不同方式组桥得出的输出值进行比较并分析误差。
二、实验原理:当电桥四臂分别产生电阻变化为△R 1、△R 2、△R 3、△R 4时,电桥的电压输出为△U =(40U =∆-∆+∆-∆)44332211R R R R R R R R 40UK (4321εεεε-+-)1. 电桥的输出与电阻变化或应变变化的符号有关( ε 的符号:拉为“+”,压为“—”)即对臂同号相加,对臂异号相减; 邻臂异号相加,邻臂同号相减。
2. 电桥的输出与桥臂系数n 有关。
△U =4U K εn 当一臂工作(受力)时,n = 1;当两臂工作时,n = 2;当四臂工作时,n = 4。
提高桥臂系数可增大电桥输出。
三、实验装置及仪器:1. 等强度梁2. 静态电阻应变仪四、实验要求:本实验是进行实测所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人人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操作完成。
五、实验步骤:1. 检查仪器情况(见静态电阻应变仪使用方法)。
2. 一切无误后开始组桥。
分别按下列方式组桥,然后仪器调平衡(见静态电阻应变仪使用方法)后加载,将数据填入表格。
每次组桥后都要重复以上步骤。
(1) 半桥接法,单臂工作。
即应变片R1 受力,应变片R2作温度补偿片。
(见①)(2) 全桥接法,两臂工作。
即两片应变片R1、R2邻臂同号受力,两应变片R3、R4作温度补偿片。
(见②)(3) 全桥接法,两臂工作。
即两片应变片R1、R2邻臂异号受力,两应变片R3、R4作温度补偿片。
(见③)(4) 全桥接法,两臂工作。
即两片应变片R1、R3对臂同号受力,两应变片R2、R4作温度补偿片。
(见④)(5) 全桥接法,两臂工作。
即两片应变片R1 、R3对臂异号受力,两应变片R2、R4作温度补偿片。
(见⑤)(6)全桥接法,四臂工作。
既四片应变片四臂异号受力。
(见⑥)组桥方式记录项目 单臂 工作两臂工作 四臂工作邻臂同号 邻臂异号 对臂同号 对臂异号 四臂异号 加载重量 ( kg ) 0.5 1 0.5 1 0.5 1 0.5 1 0.5 1 0.5 1 输出 (μ )桥臂系数(实测值,取 小数点后三位)14. 结果分析(1)结合电桥输出公式及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分析实验数据误差及原因。
六、思考题:1. 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① ② ③④⑤⑥2. 为了增大电桥的输出,可以采取哪些组桥措施?3. 用组桥方式(6)获得的测试结果是否是梁的实际应变值?若要获得该值,应该如何处理数据?4. 心得体会实验二梁的振动测试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激振、测振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使用。
2. 以简支梁为对象,掌握用比较法测振动频率,用共振法测固有频率以及振动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振动测试是机械工程中最常见的测试工作,振动传感器及仪器种类繁多。
现以压电式加速度计作为接触式传感器的典型,用以测量简支梁的振动。
系统方框图如下:利用共振法可测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当信号发生器发出的激振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振幅为最大。
此时,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指示即为系统的固有频率。
三. 实验仪器及装置:1. 简支梁振动实验台2. 精密信号发生器3. 功率放大器4. 激振器5. 加速度计6. 电荷放大器7. 示波器四. 实验步骤:1. 将激振、测振系统连接、调试好。
2. 由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一个正弦信号,从示波器屏幕上得出振动加速度a(或振动速度、位移)、频率,并记录数据。
3. 调节标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到示波器屏幕上出现椭圆为止。
此时,标准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指示即为未知信号的振动频率f ,并记录数据。
4. 由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一个正弦信号,当该信号的频率与简支梁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将发生共振现象。
此时,可从示波器屏幕上读出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a n,并记录数据。
从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指示上读出简支梁的固有频率。
此时,也可调节标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到示波器屏幕上出现椭圆为止,标准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指示即为系统的固有频率fn,并5. 作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纵坐标为系统的输出与输入幅值之比(B / A),横坐标为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之比(f / f n)。
五1.叙述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叙述系统幅频特性的定义;总结该系统的特点。
3.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心得体会。
实验三 扭矩标定一.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掌握扭矩标定常用的方法—模拟小轴标定法。
2. 建立扭矩标定曲线, 确定扭矩标尺, 写出扭矩标定方程。
二. 实验原理测试系统方框图做一个比实测轴直径小Q 倍﹑材质相同的小轴。
在小轴上贴片,要求应变片性能、贴片工艺、组桥方法、测量仪器以及导线等,均与实测轴的测试条件完全一样, 然后将小轴放在加载支架上,加载并做出标定曲线。
对模拟小轴施加已知扭矩标M , 得 标τ=32.0d M 标对实测轴为 测τ=32.0D M 测式中:标τ与测τ ——小轴与大轴贴片处的剪切应力;d 与D ——小轴与大轴贴片处直径。
1. 当两轴的测试条件、输出值(光点高度)相同时,则表示两轴产生的剪切应力相等(标τ = 测τ),即32.0d M 标=32.0D M 测测M =标M (3)dD实际应用上式时,模拟小轴的扭矩标定曲线可作为实测大轴的扭矩标定曲线,只是将标M 乘以(D/d )3 即为测M 。
2. 当两轴的输出值(光点高度)不相同时,可根据模拟小轴的扭矩标定曲线得出扭矩模拟标定小轴ε标定系数(标尺)K m 。
m K =标标S M ( N ·m / mm )(取小数点后三位)扭矩标定方程测M =m K ·m S (3)dD (N ·m )式中:标S — 标定扭矩的光点高度(mm )m S — 实测扭矩的光点高度(mm )三. 实验装置及仪器:1.模拟小轴装置 2. 动态电阻应变仪3. 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四. 实验要求:本实验是实测前重要的准备工作,要求从组桥、仪器联接到平衡调试、加载记录,每个步骤都做到正确操作,认真完成,数据准确。
五. 实验步骤:1. 弄清模拟小轴上的应变片粘贴位置和方向(小轴直径d = 30mm ),正确判断应力状态。
2. 将小轴上四个应变片以全桥形式正确接入电桥盒。
3. 按照动态电阻应变仪,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说明,将仪器联接好、调试好。
4. 对小轴加卸载(轴的力臂长1米),拍摄、记录。
将标定扭矩的光点高度用尺子量好填入实验数据表内。
5. 根据记录数据建立扭矩标定曲线,纵坐标为模拟小轴标定扭矩标M (N ·m ),横坐标为标定扭矩的光点高度标S (mm ),并求出扭矩标定系数m K =标标S M ( N ·m / mm )(取小数点后三位),写出扭矩标定方程:测M =m K ·m S (3)dD (N ·m ),并将K m ·d 的数值代入扭矩标定方程(其中m S 、D 未知)。
6. 实验数据0 9.8 19.6 29.4 39.2 加载 卸载六. 思考题:1. 测轴的扭矩时,为什么要在与轴线成45○方向贴片?2. 若扭矩的标定系数为你本次实验所得,已知被测轴直径90mm ,光线示波器实测扭矩的光点高度为45mm ,求被测轴的扭矩。
3.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心得体会。
实验四 动态应变测量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动态应变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使用。
2. 以悬臂梁为对象,掌握应变、频率、周期、阻尼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当悬臂梁的端部获得一外力时,梁便产生上、下振动。
贴在梁上的应变片的阻值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经电阻应变仪放大后,由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下这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信号,其周期、频率与悬臂梁应变(应力)的变化周期、频率相一致,应变(应力)的大小可通过有关比值得出。
测试系统方框图三、实验装置及仪器:1. 动态应变梁2. 动态电阻应变仪荷载(N ·m )光高(mm ) 方式光线示波器 或数据采集系统 △I △U ε3. 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四、实验要求;本实验是一个综合性实验。
要求从组桥、仪器联接及使用,到标定、记录及整理实验数据,每个步骤都清楚,会操作,并正确得出测试结果。
五、实验步骤;1. 将动态应变梁上的一枚工作片与补偿块上的一枚温度补偿片,以半桥形式接到电桥盒上。
2. 按照动态电阻应变仪、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说明,将仪器联接、调试好。
3. 先用动态电阻应变仪进行应变标定,然后用手给动态应变梁加一外力,使其产生振动,并用光线示波器或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波形。
4. 实验数据标定应变标ε= 200标定光高标h =221h h +=标定系数B K =标标h ε=最大振幅 H 1 =H 2 =最大应变 H ε=B K ﹒1H =振动周期 T =f1= 振动频率 f =T1= 阻尼比 21ln 21H H πξ≈= 六、思考题:1. 实验所得的振动波形是什么形式的振动?实验所得的振动频率是否是动态应变梁的固有频率?为什么?2. 获取动态信号的频率有哪些方法?试比较我们做过的两种动态(振动)信号测试方法的特点。
3.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