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5(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诗歌鉴赏 5古典诗歌鉴赏第一讲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例如1、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ft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ft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答:傲然独立的风姿。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在深ft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

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 分)泾溪〔唐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秋后” 与“清霜”重复。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第二讲思乡怀人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案:〔1〕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那么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

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楼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书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ft。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ft”,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ft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答: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

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

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第三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说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那么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例如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ft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ft”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ft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以下两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那么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ft。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

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

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

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4、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ft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ft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ft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第四讲ft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ft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ft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ft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鉴赏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表达的。

(1)最能表达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2)表达的思想情趣:(3)如何表达的: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