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
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
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
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侈谈都是空中楼阁。
1、一字未晓不放过。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
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
2、字放句中增理解。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许多常用的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
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
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
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
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3、教学体现汉字美。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
二、从“词”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
1、在课堂上注意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
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2、在课外要注意积累。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佳词丽句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
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新结识的“词语伙伴”、“句式伙伴”,不断提高自己作文描写的精确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点。
三、从“句”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句”犹如一个个组装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个个零部件就如同服从命令的士兵,鱼贯而入,组合成为一个个整齐而富有生气的段落,组合成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
1、有意提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重点语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有的在文中是点睛之笔,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
2、有意识记。
有的人因为看前苏联文学多了,受他们的影响,长句式、倒装句式比较多,显得欧化十足;有的人因为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对仗、排比、押韵等传统手法信手拈来。
这都是长期阅读和创作中不知不觉形成或者有意为之,从而形成的不同的文章风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
3、有意训练。
虽然学生在开始练习的时候,会东拼西凑,甚至不知轻重,犹如初学走路的孩童显得有些踉踉跄跄,但这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只要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话风、文风。
四、从“章”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反复体味,“摹”篇布局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认真钻研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
到文章的宝藏。
1、学文章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打开局面的。
从写法上来说,是“总分总”的“总写”开头,还是通过倒叙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画面首先展示给读者的。
从句式上来说,是犹如《史记》中最传统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句式,还是用煽情的笔调,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的写法。
在体味文章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掌握,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学会运用。
2、学文章的衔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叙述故事,或者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可能一口气写完。
在叙述完一个故事、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往往要歇口气,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这种峰回路转的功夫非常巧妙,有的作者是用承上启下的传统写法;有的是一气呵成,但是在每一个段落中突出的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写出下文,看似没有衔接,其实藕断丝连,给人文断神不散的感觉。
3、学文章的结尾。
好的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豹尾”就是指文章精彩的结尾。
好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主要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
或者是和前文一脉相承、照应全文,形成首尾呼应的完美;或者是以经典的语句提炼全文,使人振聋发聩、过目难忘。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时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识加以模仿,为自己的创作增
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