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4年10月内容摘要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
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开始实行,随之有众多学者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的不断实践,努力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趋于完善。
文章探讨了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首先从以前的研究出发,讨论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
其次指出当前的问题焦点是社区矫正的理论问题。
接着从社区矫正的过程出发,从纵向上和横向上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评估,其评估视角即生态系统理论,并在分析中同时提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最后总结并提出了该模式下的最大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目录一、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介入概述 (5)(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5)(二)社区矫正的目标 (5)(三)社会工作介入 (6)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6)(一)区别 (6)(二)联系 (7)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过程 (7)(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7)(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 (8)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 (9)(一)以微观系统为首要,积极改变微观系统和罪犯的互动方式 (9)(二)关注中观系统,改善并协调各微观系统的关系 (9)(三)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给予经验反馈,提出建议 (10)(四)整合各个系统,建立新的平衡的系统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0)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数十年,依旧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逐步完善。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而违法犯罪则危害着社会的治安与和谐。
传统的刑罚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而社区矫正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
我国的社区矫正一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着重于社区矫正的政治化及其立法,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矫正理论的缺乏成为当前的焦点。
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共通性使得社会工作人员涉入社区矫正成为可能。
笔者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为了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结合当前的问题焦点,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一、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介入概述(一)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矫正同社会工作一样同为舶来品。
众多学者皆以2003年两院两部下发的通知作为一个起点,此后在这方面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得以兴盛。
根据该通知,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笔者在本文并不采取以上定义,原因有三:首先,以上定义突出了社区矫正的地域性,即置于社区内,但是,置于社区并不代表一定会和社区产生联系和作用。
第二,以上定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包含社会工作者。
事实上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有区别。
第三,以上定义侧重了罪犯个体,忽略了与罪犯产生作用的社区。
可以说以上社区矫正的定义是狭隘的。
(二)社区矫正的目标社区矫正往往作为一种手段出现,正如监禁是一种手段。
对于一种手段,我们就会关注其目标。
假如监禁能和社区矫正一样达成相同的目标,那么又何必冒险尝试新方式?一是新的方式会有更低的成本。
据统计,社区矫正确实成本更低。
然而,我们更关注成本和效果的比,成本低,效果好是最好的选择。
二是,新的方式不仅仅能实现旧的方式的目标,还能实现旧的方式无法实现的目标。
很多学者将社区矫正的首位目标定位为改造罪犯,让其重新做人,重返社会。
我们讨论改造罪犯的问题。
如果社区矫正对象是假释人员,那么其改造往往被认为是消除监禁带来的副作用,即无法适应出狱后的社会正常生活,以至于重新犯罪。
而一般的改造则是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行为的限制。
而前者是主要方面,因为行为只能强制。
一旦社区矫正圆满完成,对象是完全自由的。
如果其思想没有得到改变,那么很难保证其不再犯罪。
当前我国在思想教育方面有一个缺陷,和行为限制一样是强制性的。
如强制性的谈话,强制性的思想报告,强制性的思想教育课。
姑且不论这些方式的正确性,其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即使罪犯说出了思想正确或者提交了思想及其向上的报告,也无法知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些都与社会工作的理念相悖。
我们自然需要改变罪犯。
但是改变罪犯也是作为手段存在的。
我们之所以改变罪犯,不是为了要让罪犯得到更好的资源改善和发展自己,而是降低犯罪率和再犯罪率,为了我们和我们的社区。
而改变罪犯不过是其中必要的手段。
假设改变罪犯是目标,那么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些资源来发展和改善自己的境况。
所以,我们矫正的目标是减少犯罪率和再犯罪率,维护我们以及社区的安全,促进社区的和谐。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是指在社区矫正中引入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矫正人员的主体,可以称为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
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一开始阶段就引入了社会工作者。
不过,早期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被完全接受,也不是主导力量。
于是,众多学者纷纷做出了论证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正当性。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正当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正如以上所言,改变罪犯的核心是改变罪犯的思想。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制性往往治标不治本。
一个人的思想无法强制改变。
改变思想目前的职位除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外,还有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
心理咨询的特点是强调个人,一切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比如用催眠从个体的过去和现实寻找问题的根源。
解决方式以谈话为主。
这种谈话相比思想教育,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可是,即使罪犯在监狱同样可以做这些心理咨询。
换句话说,心理咨询没有利用社区矫正的优势。
该优势即罪犯与社区的互动。
而社会工作者则很好的结合了个人和环境,强调人在情境中,充分发挥了社区矫正的优势。
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一)区别首先,从二者的性质来看。
社区矫正是一项刑事执法活动,而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活动,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是将罪犯置于社区内进行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而后者是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和社区的问题,以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福利,巩固社会秩序。
因此,社区矫正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它要求执法主体具有严格的执法资格,刑罚执行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而社会工作贯穿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承担帮助、教育和辅导的功能。
它要求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方法,通过帮助和服务实现工作目标。
(二)联系其次,从二者的功能来看。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互为补充、相互依赖。
前者除了履行刑事执法活动中的惩罚和改造功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向罪犯提供帮助和服务。
而这项功能的实现需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而后者以其特有的助人自助理念和专业方法,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在社区内为罪犯提供帮助和服务,尽可能使犯罪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恢复,重新塑造社会的稳定秩序。
最后,从二者的工作主体来看。
前者的工作主体是司法人员,而后者的工作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司法社工)。
司法人员具有执法资格,根据法律规定完成刑罚执行过程,在惩治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等。
而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没有执法资格,根据专业理念和方法为犯罪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心理帮助和社会帮助,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它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过程(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社区矫正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惩罚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恢复和预防功能。
其实惩罚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矫正对象恢复其社会功能,使其顺利融入家庭、回归社会,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首先,专业矫正力量由司法人员和社区公安民警组成,他们对监狱监禁的管理工作往往是得心应手,但社区矫正工作仍有可能会面临着一些困惑。
而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尊重、接纳、关怀和同理心等价值理念帮助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各层面的介入形式,如针对心理层面、情绪层面、认知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矫正对象与社区其他工作系统形成互动层面的直接介入等,以此来增进矫正对象的人际适应的能力,使其能够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社区矫正志愿者一般是由工作或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学生、矫正对象的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等组成,他们往往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更好地帮助矫正对象调节情绪,使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所以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中需要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解决矫正对象的家庭、就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来帮助矫正对象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体制问题。
应该把那些初次犯罪、情节不太严重、经济条件差的女性作为矫正对象的首选,应该针对她们存在的问题,如家庭暴力、孩子上学、就业以及重新回归社会,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她们,避免重新犯罪。
还有就是那些通过各种关系被提前放出的人,他们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他们要严格管理,从思想根源上对他们进行教育,避免再次犯罪。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和专业。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并创造有利于案主生活的一项专业活动,运用专业方法对案主实施矫正。
首先,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前期接案工作,主动与矫正对象所在的司法所、矫正机构取得联系,第一时间了解其家庭背景与生活状况。
在与社区民警对该对象进行首次面谈时,向其说明社区服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违返社区矫正日常规范的严重后果。
要求该对象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
其次,提高案主认知,改善交友。
针对矫正对象认知不全的问题,组织该对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片子,鼓励该对象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健康活动,通过类似活动对该对象认知方面及交友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绝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往来,帮助其以乐观向上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
再次,与案主父母沟通,改变教育方式。
针对其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互相缺少沟通平台。
因此,通过个别教育及家访的形式,构筑交流平台。
一方面,引导、鼓励该矫正对象经常和父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其父母交流的技巧,用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心理暗示)与其彼此交流,来引导该对象走健康向上之路。
最后,鼓励案主多学知识,掌握一技之长。
社会工作者鼓励该对象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他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