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摘要: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兼顾环境保护。
文章主要从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阐述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从有效利用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完善交通体系、严格管理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68.4万千米(含村道168.9万千米),高速公路达6.03万千米;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65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80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千米,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为1.6万千米;全社会公路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2711亿人、货物周转量78217亿吨;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8亿标准箱。
但交通运输的发展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噪声、震动、尾气等污染,消耗了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1. 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1)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支撑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到环境、资源和生态,使交通运输发展既满足人们当前需要,又不危及后代的生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要将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尽可能减少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生态等资源的占用或破坏;尽可能减少车辆运行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噪音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等。
所以,必须建立能够弥补或减轻可能引起环境负面影响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对环境的危害最小,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受损害,在交通运输建设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 交通运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业作为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
既有正外部性,即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市场竞争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它又具有负外部性,运输的发展不仅占用土地、能源和资金,也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1)占有土地。
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客货运站场、港航码头、机场以及运输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道路通常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5,铁路可能占土地的4%~5%,目前,建设1公里铁路约需占地4.4~6.0公顷,六车道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8.2公顷。
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应选择土地资源占用少、使用效率高的运输方式和工程项目。
(2)消耗能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道路建设和维修要消耗大量有限的材料资源,包括金属、木材、砂石等。
交通运输消耗了大量能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消耗的30%左右,我国汽油的80%以上都消耗在运输业上,而道路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占整个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耗量的50%以上。
(3)耗费资金。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需要持续的资金保障。
防止交通运输项目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使交通运输合理、有序、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破坏环境。
交通运输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施工、运输过程,更会污染大气、水质,带来噪音,这违背了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是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90%~95%铅和碳化合物、60%~70%的氮氢化合物来源于城市公路交通,13%的粒子排放和3%的SO2的排放也是运输造成的。
其中公路机动化交通是造成地区和全球环境影响的尾气排放的主要源头,占总污染量的75%以上,上海和北京在非供暖期间机动车排放CO、HC、NO X三项分别占排污总量的86%、90%、56%和60%、86.8%、54.7%。
二是噪声污染,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噪声使睡眠质量下降,这会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失调、疲倦和压力,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干扰诸如人际交流一类的活动(教育、一般的交谈、电视广播等)。
三是水质污染。
运输影响地下水,一方面,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流和水质,有时会导致洪水、水土流失、淤泥的增加或地下水的枯竭,从而影响排水系统的形式和地下水的分布;另一方面,运输产生的粒子排放物及其他排放物会污染水源,也会通过排水系统,导致土壤的酸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土壤污染。
此外,交通运输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响生态平衡。
道路挖掘的废弃材料可能会毁坏自然生长的植被,并加重侵袭和破坏边坡的稳定性,交通运输车辆经过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时,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5)阻塞交通。
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造成交通拥挤,从而使车辆运行效率低下,加重了环境污染。
大城市私家车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06年底,南京私家车达到了239242辆,2007年私家车出行已占居民出行方式的4.31%(按总人口820万为基数,应有约35.3万人)以私家车出行,超过地铁的2.16%和出租车方式的2.09%,加剧了主干道拥挤等交通弊病,主要道路高饱和度,车速运行还比较低,大部分主次干道平均时速为每小时15千米多。
交通拥挤造成人们工作效率低下,引起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资源是有限的,发展交通运输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度,减少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
尽可能防止和减少交通建设、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创造优美环境,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3.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1)有效利用资源。
树立科学的资源节约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
纠正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为代价进行交通建设、运营的作法。
按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统筹安排交通发展的规模、速度、比例和结构,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行为。
第一,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合理使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
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尽量利用荒山、荒地、废弃地,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和经济作物用地,重视对施工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的恢复,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工程建设中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措施。
合理制定资源价格,使价格真正反映环境损害和使用其他资源的全部社会成本,资源价格过低,就会造成浪费和滥用。
第二,科学使用港口岸线资源。
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保障港口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放利用,科学利用潮汐现象。
鼓励通过提高等级、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扩大陆域、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强老港区技术改造工作,提高老港区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提高老港区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充分利用废旧物,开发再生替代物。
据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00万辆,按7%的理论报废量计算,报废车辆超过400万辆,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等零部件,90%以上都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同时节能60%、节材70%。
把废、旧轮胎和其他废、旧橡胶回收,集中起来作为再生资源,即可生产再生橡胶。
用拆毁的建筑材料来替代进口石料和其他主要用于筑路的建筑材料,荷兰拆毁废料的四分之三都能重新利用,与焚烧渣结合起来使用。
充分利用废旧汽车产品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水和原材料,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采用先进技术。
ITS是英文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n 的缩写,其意思是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集成运用于整个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系统。
它是目前国外解决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交通阻塞、提高行车安全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也是解决道路交通建设的限度,即受到土地资源制约的问题,提高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增育新兴产业的战略措施。
ITS是由若干技术开发项目组成的。
这些技术项目加强了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系统的智能,驾驶员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则对车辆的行驶状况一清二楚,因此提高了公路的安全性、系统的工作效率、环境质量等。
采用ITS可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在20年内可降低8%的交通灾难,每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可减少30%~70%。
减少交通拥挤和阻塞,从而提高公路交通的机动性。
据预测,到2012年,ITS技术可使交通堵塞减少20%。
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据估计,ITS 可使现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至少增长一倍。
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完善交通体系。
一方面,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塑造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高效率、低费用、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此支撑高密度强中心城市布局,保护环境。
遵循“宜水则水,宜陆则陆”的原则,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加强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另一方面,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汽车的无节制发展。
采取行动鼓励共用汽车,提供足够的私人小汽车的代用交通工具,大力扶植公共交通企业并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执行公交优先策略。
鼓励更安全的步行和骑车,以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公交优先,要求政府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给予公共交通发展的优先地位,主要是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和优惠;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上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加强地铁建设的同时,也可以设立一些短途的列车,供城镇居民使用。
同时要扩大人均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率、路网密度增加停车场、换乘中心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