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

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

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

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

(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
师:范写“馋”、“㤺”,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

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

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
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

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生:绞尽脑汁想办法。

师:但结果怎样?
生:没有够着。

师:这就叫?
生:白费劲!
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

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呢!
戚国灿:狐狸望着那挂满枝头的葡萄想:唉!今天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一个也吃不到嘴角。

潘俊豪:累死了!今天真是白忙活!
师:这就叫什么?
生:无望!
师:你们真聪明!再动动你们的聪明脑,默读这则故事的一、三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中“成熟”一词的不同含义。

生读文。

韩家盛:第一个“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长熟了。

第二个意思我说不上来。

(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没一个举手回答第二个成熟的意思)
师:你们现在不敢举手,原因是你们现在思考的还不够?
生:成熟!
师:是的,这就是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这个词的引申义。

还可以举例说明?
冯纪香:妈妈说,我现在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穿太瘦的内裤。

(同学们一片哗然。

)
师:你妈妈教育是对的,这就是成熟的引申义。

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冯纪香、杜梦婷叙述故事。

师:请用心读第二则故事,理解“惊慌失措”和“一贯”的意思。

(生读文)
潘俊豪:因为担心、紧张,乱了方寸。

课文里指村民们担心放羊孩子的安危而紧张地不知拿什么好,跑去
救他。

师:课文里不仅写到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还写到了谁的“惊慌失措”?
周兴路:还写到了放羊孩子的惊慌失措。

师: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
戚国灿:他一看狼真的来了,吓得连忙大喊大叫又大哭起来。

杜豪:放羊的孩子吓坏了,一边到处躲避,一边叫声呼救。

师:这就是?
生:惊慌失措。

师:这则故事最后一小节齐读一遍,思考“一贯”的意思。

生齐读这节课文。

李静:“一贯”就是“经常”。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刘妮、刘中娜叙述故事。

师:联系《狐狸和乌鸦》一课,默读《蝉和狐狸》,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蝉和乌鸦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读文。

刘怡然:“圈套”在这里就是“计谋”的意思。

董术艺:“戒心”是防备中计的心思。

孙渝雯:“戒心”就是防备的意思。

刘凌峰:蝉和乌鸦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乌鸦爱听甜言蜜语,而蝉却善于观察发现,所以蝉能识破狐狸的计谋,蝉救了自己。

师:蝉是如何识破狐狸的计谋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张晨:从“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这句话里看,蝉是从狐狸的粪便里看到同伴的翅膀便知道狐狸曾吃过它的同伴,所以狐狸一说甜言蜜语,蝉马上就知道狐狸是想骗自己,从这里它识破了狐狸的计谋。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吗?
杜梦婷、韩家盛叙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则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说明你们很了不起!课后希望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这三则故事读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则寓言的理解。

继续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把你的心得体会,抄写下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来。

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孩子们再见!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

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
字。

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

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

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

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

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

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

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

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

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

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

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