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①王语.暴以好乐②曰:“可得闻与.?”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④臣请为王言乐.A.yǔyǔwànɡyuèB.yùyúwànɡlèC.yùyúwánɡyuèD.yǔyǔwánɡlè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A.(齐王)曰:“可得闻与?”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解析A项“闻”,使动用法。
C项第一个和第三个“乐”,名词用作动词。
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A.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B.庶民攻之,不日成之C.可得闻与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解析A项“害”通“曷”,何时,何日。
C项“与”通“欤”。
D项“由”通“犹”,好比。
4.对下列加点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则齐国其.庶几乎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②分别为表假设关系和揣测,③④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
5.判断下列句式。
(1)暴见于王:被动句(2)何以能田猎也:宾语前置句(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4)畜君者,好君也:判断句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B.于是..始兴发补不足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D.无非..事者解析C项古今意义相同。
身体生病的总称。
A项至于:古义指到了;今义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者另提一件事。
B项于是:古义指在那里;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D项无非:古义指没有不是;今义指只,不外乎。
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7.下列句子中,“其”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应当,可要)C.其.孰能讥之乎(难道)D.其.如是,孰能御之(他)解析“其”,副词,果真。
8.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A.独自快乐地欣赏音乐,同别人快乐地欣赏音乐,谁快乐呢?B.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C.独自欣赏音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一种更快乐呢?D.一个人快乐,同别人一起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解析弄清楚“乐”字的读音和意义,就会正确理解,分别为“yuè、lè、yuè、lè、lè”。
9.对下列句子中的关系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因果关系)B.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因果关系)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承接关系)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承接关系)解析假设关系,“则”译作“就”。
10.孟子善用对比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请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1)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君子知过能改,才会受人尊敬。
(2)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统治者与民同乐,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责怪,非难 B .春省.耕而补不足 省:视察 C .乐酒无厌.谓之亡 厌:厌恶 D .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欢,喜爱 解析 C 项“厌”,通“餍”,满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 兵先击之B.⎩⎪⎨⎪⎧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孔子云:“何陋之.有?” D.⎩⎪⎨⎪⎧睊睊胥谗,民乃.作慝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解析 A 项前句为顺承连词,可译为“就”;后句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
B 项前句为介词,表对象,可译为“与”;后句为提宾介词,可译为“把”。
C 项前句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事”;后句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D 项两句都是副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 .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 .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D .文中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齐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
解析 本文是论辩文,不是记叙文,C 项中“记叙生动,形象鲜明”的说法牵强附会。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君主,老百姓也以他的快乐为快乐。
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老百姓也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译文: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译文: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
15.本段文字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
说明了君王应当“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道理。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一)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注 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②彀率:弓张开的程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易.其田畴 易:改变 B .薄.其税敛 薄:减轻 C .财不可胜.用也 胜:完,尽 D .似不可及.也 及:达到 解析 易:治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 用之以.礼以.礼存心 B.⎩⎪⎨⎪⎧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如有一朝之.患C.⎩⎪⎨⎪⎧ 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于禽兽又何难焉.D.⎩⎪⎨⎪⎧宜若.登天然今若.遣此妇 解析 B 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介词,按照/介词,把。
C 项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
D 项动词,像,如同/连词,如果。
18.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 贤君圣主治理国家,首先要使百姓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社会才能安定。
1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译文: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参考译文(一)孟子说:“治理好田地,减轻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
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黄昏夜晚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
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讲仁爱的呢?”(二)公孙丑说:“道是崇高的,美好的,(但要学它,)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
为什么不让它成为可以企及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