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氏杆菌病课件

布氏杆菌病课件

.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6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菌血症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进入 淋巴流和 血流
病原体 血行播散
吞噬
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 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
吞噬细胞
细胞外繁殖
菌体破坏
临床上出现发热、 菌血症
疼痛等症状
.
27
释放内毒素 形成毒血症
破坏白细胞等, 释放内源性致 热物质
.
7
病例分享
诊断:布氏杆菌病 治疗:多西环素 100mg/次 BID
利福平胶囊 0.6g/次 Qd
.
8
布氏杆菌病
.
9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
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
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
概述
.
10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 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 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 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
21
布氏杆菌病
(三) 人群易感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
22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环节图
.
23
布氏杆菌病
.
局部组织炎症, 变性坏死
布氏杆菌病
3、多发性病灶形成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随血流到达全 身实质脏器
多发性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 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 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 皮细胞的脏器,如肝、 脾、淋巴结,骨髓等均 可受累。
.
28
布氏杆菌病
4、慢性布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肝、脾、淋巴结内布氏 菌继续繁殖,破坏
乙肝五项:HBsAb、HBcAb、HBeAb阳性
血沉:28mm/h
尿常规:RBCH3.1个/高倍镜
血培养阴性
.
3
病例分享
辅助检查:
抗线粒体抗体+抗组织细胞抗体:ASMA+1:320, ANA+ENA:HEp2-ANA+1:1000,刺痒核型,浆颗粒型 1:320 EB细胞、巨细胞阴性 阴道超声未见异常 腹部B超:腹腔多发等回声占位 肺CT:陈旧性肺结核
代谢产物、内毒素等 物质不断进入血流
机体致敏
毒血症反复发作
.
29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5、慢性纤维化
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 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 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 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 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
学习汇报
.
1
病例分享
女性,49岁,农民,慢性病史 主诉:腹部隐痛2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无诱因间断反复腹部隐痛,
位于平脐偏右为主,以平躺症状明显,行走、 活动均可缓解,伴轻度乏力,无放射痛,无其 他伴随症状,体重无下降。 既往体健。发现白细胞升高2年,白细胞高于 14.0*10~9/L,既往骨穿未见异常。
.
5
病例分享
辅助检查:
骨穿细胞形态报告: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极度活跃, 脂肪组织几近消失,1、粒系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粒细 胞多见,2、红系增生活跃,3、巨核细胞增生活跃,约 >30个/mm,
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成熟粒细胞多见,血 小板成堆可见
.
6
病例分享
诊断??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肥达氏+外斐氏反应:-
.
15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生长特性:
布氏菌属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 少数菌种培养时需加入5%~10%CO2。一般生长缓 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有时需 1个月。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 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
.
16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抵抗力:
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 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
.
11
布氏杆菌病
.
12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鞭 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
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
外层为脂多醣 (LPS) 中层外膜蛋白 (OMP) 内层细胞质膜
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
.
13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
光镜下的布氏杆菌
.
14
布氏杆பைடு நூலகம்病
病原学
布氏菌属按储存宿主不同可分为6个种: 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 种菌及沙林鼠种菌。 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 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 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
.
17
布氏杆菌病
.
18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次为牛种菌, 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24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 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
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
25
布氏杆菌病
1、淋巴源性迁徙
布氏杆菌 淋巴管 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 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 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形成原发病灶)
.
4
病例分享
辅助检查:
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肠镜:直肠多发糜烂:溃疡性直肠炎? 淋巴结活检:可见淋巴细胞,未见恶性细胞 上腹部MRI:1、肝门区、胃贲门区、胃左动脉周围可见 多发增大淋巴结,来源不明,2、胰头钩突部可见双管 征,胆总管、胰管轻度扩张,但胰头钩突形态、信号无 异常,3、心缘右侧可见1.8*2.3cm大小结节灶,性质待 定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 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
.
19
布氏杆菌病
(一) 传染源
主要为病畜。 包括绵羊、山羊、 黄牛、水牛、奶 牛及猪。
.
20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二) 传播途径
❖ 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 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
2
病例分享
查体:BP110/70mmHg,营养欠佳,颈部可触及散在米
粒大小肿大淋巴结,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跳 痛,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肿瘤标记物正常,CRP、便常规正常
血常规:WBC15.54*10~9/L,N%51.5%
生化:ALB31.7g/L,肝肾功正常,血脂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