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房地产行业报告时势并非末路,英雄尚未穷途——万达商业深度解读陈姝婷 臧运慧 兴业研究兴业研究助理分析师 分析师摘要:● 英雄成于时势,即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年代。
万达商业为全国商业地产龙头,开创的“万达模式”清晰、成熟,依靠销售物业现金流支撑自持物业的开发。
在房地产黄金时代,销售物业现金回笼快、利润丰厚,公司同时收获了具有稳定租金收入和长期增值潜力的优质物业资产,从而实现了万达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扩张。
但在行业利润空间趋势性下行、三、四线城市去化压力增加阶段,业务模式面临较大挑战,推动公司转型“轻重并举”。
● 何为“万达模式”。
“万达模式”即销售+自持物业双轮驱动,其中住宅、写字楼和商铺为销售型物业,销售额为收入和现金流的主要来源;购物中心和高星级酒店为自持物业,产生租金收入及物业增值收益,提升地段价值,促进物业销售,并能抵押贷款支持滚动开发。
选址多为发达城市郊区或欠发达地区,利好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 龙头地位稳固,但未来去化和运营面临风险。
开发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购物中心租赁情况较好,但销售物业去化偏慢,未来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和运营风险增加。
2016年公司住宅和商业结算毛利率分别降至30.67%和45.02%,经粗略测算,一旦公司住宅和销售型商办的毛利率降至25%和40%以下,业务模式将面临较大挑战。
●转型轻资产实为“地产+金融”。
轻资产模式实质为“地产+金融”,类似“pre-REITs”前的私募基金形式,能够较好地缓解商业广场建设期间资金压力。
推断现行轻资产模式债务属性强,真股权轻资产仍需等待国内REITs上市环境的成熟。
●财务表现优于同业,总体偿债风险可控。
受益于低土地成本、销售尚可和稳定的持有物业租金,即使剔除投资物业大额增值后,盈利能力仍领先于行业。
投资物业价值存在高估可能,但相较同业尚可,对报表的美化程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由于万达广场的快速扩张,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持续大幅净流出,但经营活动现金流较好,并有外部融资支持。
受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及对赌协议影响,融资环境和资金情况可能恶化,但经营情况尚可,流动性充足,总体偿债风险仍可控。
关键字:股权变动、万达模式、偿债风险时势并非末路,英雄尚未穷途——万达商业深度解读6月22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达商业”或“公司”)存量债券收益率大幅跳升,截至目前仍处高位。
本文将就市场关心的万达商业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详解。
一、股权变动:“谁”家的万达截至2017年3月底,万达商业控股股东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达集团”),实际控制人为王健林,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约50.73%股权。
下文将详述万达集团及万达商业成立至今的股权变迁。
图表1:截至2017年3月底万达商业股权结构数据来源:公司公告、CIB Research11、万达集团:地方国企低调变身民企万达集团原名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简称“西岗开发”),由西岗区计经委出资成立于1987年2月,1989年任职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刚2年的王健林停薪留职下海,担任西岗开发总经理,1993年西岗开发经股份制改制后更为现名。
股权转让变更为民营企业,具体可分为国有股权退出及清退内部职工持股2个阶段。
在股权转让前,万达集团由多个大连地方国企持股约80%,内部职工持股20%。
2002-2004年,万达集团共完成了4次股权转让,实现了国有股权的全部退出;2005年,内部职工持股退出,至此转制基本完成。
截至2008年3月,王健林已通过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控制万达集团100%股权。
股权转让透露实际控制人早期政商资源,主要集中于大连市。
根据互联网相关信息结合公司公告推断,4次股权转让中,30%的股权转让价格约2元/股,剩余80%的股权转让价格或低至1元/股,此后内部职工持股清退价格仅约2.75元/股。
股权转让或显示实际控制人早期政商资源,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为转让过程中出现的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底成立时王健林持股比例仅为30%,孙喜双和董学林持股比例分别达30%和20%,二人现分别为大连一方集团和大连城市建设集团董事长;二为2016年落马大连市委原常委金程,其担任大连市西岗区区长、区委书记期间,为万达集团在企业转制、经营发展等方面23提供帮助1。
图表2:万达集团改制期间股权转让图月底数据来源:根据公司公告和媒体资料整理、CIB Research1/16/0928/14/C22B249100258105.html42、万达商业:复杂股权转让及退市的背后2002年9月,公司前身大连万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大连一方地产有限公司及万达集团下属企业各持股50%,2007年更名为万达商业。
随着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其资源进一步丰富。
2007至2009年,公司发生了多次股权转让,受让方除部分管理层及孙喜双、董学林、卢志强、史玉柱下属企业等,还包括一些法人机构,如铭豪控股、北京五谷丰和秦川大地等。
企业工商信息显示,铭豪控股股东2015年以后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及经理均为赵青,但早年董事并非仅其1人;北京五谷丰100%股权由潘永彬持有;秦川大地100%股权则由徐再胜持有。
截至目前,铭豪控股股权已转让给自然人杨欣,北京五谷丰和秦川大地持股均在2014年以后退出。
图表3:受让万达商业股权的部分法人机构演变历程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CIB Research退市背后多为实力央企及金融机构。
2014年底,万达商业于H股上市,股票代码为3699.HK,但仅在短短的1年半之后便在H股退市,由9家联合要约人回购股份实现私有化,其中4家为万达集团全资持有,剩余5家背后股东则为保利集团、中国中铁、中国平安、工银国际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实力央企及金融机构,个别境外投资机构实际投资人未知。
图表4:万达商业退市的投资人资料5数据来源:公司公告、CIB Research二、经营基本面:业务模式清晰但暗存风险1、何为“万达模式”公司从成立至今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1)住宅开发(1988-1998年):开发主体为万达集团,从大连市旧城改造房企发展为全国跨区域房企。
(2)住宅+商业战略(2000-2006年):奠定“住宅+商业”战略,成立万达商业,发展了三代产品线,开创万达模式。
(3)快速复制扩张(2007-2014年):第三代万达广场异地快速复制,并拓展文化旅游业务,推出第四代产品线文化旅游项目万达城。
(4)重资产与轻资产并行(2015年至今):推行轻资产模式,单体商业引入外部投资,公司输出商业运营管理能力并分成一定比例收益。
6图表5:万达集团与万达商业发展历程Array数据来源:公司官网、CIB Research“万达模式”已发展成熟,即销售+自持物业双轮驱动、单个项目现金流平衡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产品为以“万达广场”命名的商业综合体,“万达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三代产品,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1)业态组合丰富,销售和自持物业配合实现单项目现金流平衡,其中住宅、写字楼和商铺为销售型物业,销售额为收入和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可用于偿还前期开发贷等融资并为自持物业提供建设资金;购物中心和高星级酒店为自持物业,产生租金收入及物业增值收益,提升地段价值,促进物业销售,并能抵押贷款支持滚动开发。
(2)项目体量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选址多为发达城市郊区或欠发达地区,利好辐射区域人口导入、促进就业、提升税收等。
7图表6:“万达模式”示意图图表7:万达商业营收结构及毛利率(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公司公告、CIB Research2、龙头地位稳固,但未来去化和运营面临风险公司商业地产龙头地位稳固,项目遍布全国,抗风险能力强,目前销售及租赁情况尚可,但三、四线项目去化和运营存在风险,资金压力上行。
此外,随着地价攀升致使的利润空间缩窄,运转多年的“万达模8式”将面临挑战。
开发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购物中心租赁情况较好,但销售物业去化偏慢,未来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和运营风险增加。
截至2016年底,在建项目达149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项目分散度高,抗风险能力强。
受项目定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选址多位于一、二线城市郊区或三、四线城市,其中三、四线项目数量达96个,建筑面积占比达48.34%,目前购物中心租赁情况较好,2014-2016年出租率持续高于96%,租金水平连续提升;但受2014年以前开工激进、销售物业包含商办及三、四线项目偏多影响,去化压力上行,2014-2016年存货中开发产品占比分别达16.52%、25.30%和33.92%,2015年存货跌价损失达10.55亿元,2016年销售金额已出现下滑。
近2年新开工速度已放缓,但竣工物业压力仍较大。
图表8:开工、销售及租赁情况(单位:万平方米、亿元、元/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CIB Research第四代产品万达城为文化旅游综合体,单个项目规模大,资金占用程度高。
截至2016年底,在建文化旅游综合体数量为8个,分布于9成都、合肥、广州、桂林、哈尔滨、无锡、南昌和青岛,单个项目建筑面积约达70至500万平方米,推升资金压力。
土储充足,拿地价较低,未来盈利有一定支撑。
受益于万达广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公司项目多通过政府招商获得,截至2016年底,土地储备达6,723.98万平方米,可供开发约3-4年;受三、四线项目偏多及政府招商拿地影响,近年来平均拿地成本低于1,600元/平方米,支撑未来盈利。
3、转型轻资产实为“地产+金融”随着地价上行导致的行业利润空间趋势性缩窄,业务模式面临较大挑战,倒逼公司转型轻资产。
2016年公司住宅和商业结算毛利率分别降至30.67%和45.02%,经粗略测算,一旦公司住宅和销售型商办的毛利率降至25%和40%以下,销售物业利润或将难以覆盖自持物业开发成本,资金压力将明显上行,探索轻资产一定程度上乃无奈之举。
轻资产模式实质为“地产+金融”,类似“pre-REITs”前的私募基金形式,能够较好地缓解商业广场建设期间资金压力。
由于公司轻资产项目均处于建设阶段,而类REITs产品则要求必须为成熟物业,因此公司轻资产项目最可行的模式便为私募基金。
根据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目前公司与投资人共签订7份投资合作协议,其中4份协议投资方10为关联方2,2份协议投资方为中信信托,1份协议投资方为民生信托,单个协议对应4-5个万达广场项目组成的资产包,涉及项目总数量约达29个,均为二、三线城市万达广场,投资人授权公司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万达商业收取一定比例的运营收益作为服务对价。
公司2017年预计新开业万达广场50个,其中11个为重资产项目,另外39个计划全部为轻资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