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特岗教师《新课程理念》模拟试题(一

【精品】特岗教师《新课程理念》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1.1983年提出面向_____、_____、_____.2.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_____、_____、_____。

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_____孟子、荀子、老子。

4.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_____。

5.教育的最高宗旨是_____服务政治、发展经济、培养人、提高升学率.6.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_____、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方法、创新能力.7.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_____、杜威、布鲁纳、布鲁姆、加涅。

8.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_____.9.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_____。

10.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_。

11.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_____、叶圣陶、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

12.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_____.13.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___、布鲁纳、奥苏贝尔、杜威、施瓦布。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_____.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_____。

【参考答案】1.现代化、世界、未来;2.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3.孔子;4.多元智力理论;5.培养人;6.创新思维;7.杜威;8.教学做合一;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0.发生认识论;11.陶行知;12.活动课程;13.布鲁纳;14.主题教育理论;15.抛锚式。

二、判断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答案】×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答案】×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答案】√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答案】√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答案】√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答案】×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答案】√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答案】×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答案】√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答案】×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答案】√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答案】×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答案】√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答案】×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答案】×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答案】×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答案】√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答案】√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答案】√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答案】×三、简答题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

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答:(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答:(1)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2)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3)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1)尊重教育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和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

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

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

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

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答:(1)“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

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

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

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答:(1)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2)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3)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4)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答:(1)教育观念的转变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

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

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2)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①个性化原则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a.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

b.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并且对于同事所提出的其他意见,也要小心地采纳。

c.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d.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e.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f.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g.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男性和女性等而有不同的对待.h.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②自主性原则③探索性原则④开放性原则⑤民主性原则⑥实践性原则⑦启发性原则(3)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

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解放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应有的自由支配时空,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5)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渗透与融合。

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角来思考问题.(6)开设创新课程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间接的体验中得到对创新的初步认识和启迪。

(7)重视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