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医学结课小论文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生的行列。
说到养生,就不得不提到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身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整体观、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影响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的客观需要,也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大量卓有效用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知识与技能,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
这些构成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基本内容的知识与技能,均来源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学;养身;技击一、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关系太极拳是我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保健操,国人称之为医疗体操,太极拳也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1.太极拳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既密切相关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水与火,冷与暖,明与暗,运动与静止等。
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向日和背日造成事物或现象呈现出性质相反的特点,因而出现了“阴”与“阳”的初始概念。
“阳“代表了事物或现象都具有向日所表现的特点,“阴”代表了事物或现象都具有背日所表现的特点。
所以,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可代表相互对立的现象,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类经》云:“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虽然一切事物或现象均可用阴阳的不同属性来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现象,或是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想合,快慢相间,行意结合,螺旋缠绕,外柔内刚等阴阳相合的拳术套路而为太极拳。
所以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所谓的阴阳分就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之气,阴阳相交,化生万物。
由此可见,中医学与太极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2.太极拳与中医五行学说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五种元素各有特性,它们存在内在的次序和联系,可相互构成万物。
因此,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按各自的特性归入这五大类中,并构成了完整的世界。
中医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深远的影响,成为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五行学说也较大地影响着由中医学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
太极拳中,讲究引、进、落、空、停和进、退、顾、盼、定等身法以及以此派生出的八卦方位(乾、巽:、坎、垠、坤、震、离、兑)与棚、捋、挤、按、釆、列、肘、靠相对应。
3.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说的关系:经络学说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的。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经络学说的详细记载,在其他非医学著作中也可见到有关经络学说的论述。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应关系。
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经包括阳明、太阳、少阳。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而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循经引导的意念活动,以及意守、点按和拍打特定穴位,可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因此,了解主要经脉的循行部位和常用穴位分布,对于学习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是以气运动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
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荡清阻滞,使气血运行畅通,其目的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用内气贯通十二经脉,通大小周天,这样就可以消除阴阳盛衰不调,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
练拳久而久之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表及里,由里及表无微不至,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健身体,益智延年的目的。
二、习太极拳如何防止膝关节损伤我们在注重太极拳养生功效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速度要均匀: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下工夫,打基础,先学会动作,理解其要领,熟练以后不论速度快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
一套简化太极拳,一般速度在5-6分钟之间。
四十二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剑按比赛规定,分别为5-6分钟和3-4分钟。
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初学太极拳时,由于需要首先学会动作,所以架势可以高一些,当整个套路学完以后,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地程度,全套动作基本保持在同样的高度(初下势动作以外)。
一般情况下,体弱者最好采用高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习中架势和低架势。
3.运动量要适中: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其它体育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弯曲下做慢动作,这就延长了身体有关部位的时间。
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的。
特别是下肢运动量比较大一些,每次锻炼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练习者的工作、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而定。
在习练太极是,尤其要注重对膝关节的保护。
做到一下几点:(1)跪膝:防屈膝太过,向前不要超过脚尖。
膝关节要是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成病变。
(2)防扭拧:膝关节不是万向节,它主要的功能是顺着胫骨和股骨方向向后弯曲,侧向扭动的余地不大。
扭动过大就会损伤半月板,而这种扭伤比受压迫更为严重。
因此在行架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膝盖与脚尖的方向,不腰形成夹角,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上。
(3)防叉劲: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
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太极拳运动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练拳姿势越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越大,必然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才能支持膝关节维持支撑。
所以我们说,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练太极拳姿势高一些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尽量避免一足承重,虚步的两足承重可三七开,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练拳前做好热身,练拳后做好放松。
练拳时避免硬抻、猛压、快转、强下。
走拳架时注意松腰敛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做弓步时,弓步的膝尖顺着脚尖的方向前弓,不出脚面,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
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渐降低身法。
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避免膝关节受伤。
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也要按摩。
三、太极拳存在的养生价值在见习太极拳时,除了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和意识活动。
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它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体现在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另外,从动作上来说,也是如此。
练习太极拳,动作需要完整一气,有眼神烦上肢、躯干、下肢、上下顾及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
因此,需要大脑在较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是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练拳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
由于情绪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对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说,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能,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
这对提高治疗效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
练习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
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此外,由于练习太极拳后血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对预防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
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的通气功能、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良好的影响。
3.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影响:太极拳具有弧形动作它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参加活动,通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拉长到一般动作所不及的长度,长年累月,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软面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引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骨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功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浪变形等方面的能力,使骨骼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由于练拳时要求不断作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团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4.对消化系统和体内物质的影响: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起到自我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活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能力,运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系统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
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
而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则在于它与很多技击格斗的不同,一般的技击格斗就是存己伤人(使对手失去攻击能力,从而战胜对手),可以说无人文价值可言。
但太极拳的技击可以做到既存己,又不伤人(借力打力,点到为止),从而达武学“止戈"的至高境界和理念。
四、太极拳的技击价值技击,是武术的灵魂。
传统的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
虽然太极拳的内涵极其丰富,有它独特的养生价值;但其精髓仍然在于它那阴阳相济的技击功能。
太极拳,如果抽掉了它的技击含义,则失去了它的真谛。
所以不讲技击的太极拳套路,不是完整的套路;不讲实战用法的太极拳传人,不是合格的传人。
有些练拳或传拳数十年,而不清楚其技击含义,眼神不知所向,力点不知所在,那么他的拳永远难以打出太极拳应有的气势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