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生物层序律的涵义
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生不可逆转的发展演化;所以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
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根据生物层序律,寻找和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就可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
2.简述如何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其本身的穿插构造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1)侵入接触:当岩浆侵入于沉积岩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地质年代,晚于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2)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来在侵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
侵蚀面上部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部往往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岩浆岩风化剥蚀的痕迹。
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穿插的岩浆岩侵入体总是比被它们所侵入的最新岩层还要年轻,而比不整合覆盖在它上面的最老岩层还老。
如果两个侵入岩接触,岩浆侵入岩的相对地质年代也可由穿插关系确定,一般是年轻的侵入岩脉穿过较老的侵入岩。
3.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岩石(体)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可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
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
(2)生物演化律: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
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判断。
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
另外与角度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
4.何谓褶皱?它包括那几个要素?
答: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包括核部、翼、轴面、轴、枢纽。
5. 什么叫顺地形?
答:顺地形指褶皱形成的初期,往往是背斜形成高地(背斜山),向斜形成凹地(向斜谷),地形顺应地质构造,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
6.分析褶皱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答:褶皱形成以后,使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同时,在褶皱的斩折端,一般张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在褶皱两翼,岩层中易产生剪裂隙。
由于褶皱构造中存在着不同的裂隙,导致岩层的完整体受到破坏,因此,褶皱区岩层的强度及稳定性较之原有岩层有所降低。
另外由于转折端更易遭受风和作用的影响,因此,工程应避免布置在转折端。
褶皱两翼,岩层均为单斜岩层,如果在褶皱两翼开挖形成边坡,可能导致边坡产生顺层滑动。
因此在两翼布设工程应尽量使开挖形成边坡的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如果边坡倾斜方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应使边坡的倾角小于岩层倾角,否则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7.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它们的地层新老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答:背斜是核部岩层向上拱,两翼岩层向外倾斜。
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依次对称变新;向斜是核部岩层向下弯曲,两翼岩层向内倾斜。
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依次对称变新。
8.野外如何识别褶皱构造?
答:(1)“背斜为山,向斜为谷”;(2)穿越法;(3)追索法。
9.何谓断层及其类型?它包括哪几个要素?
答:所谓断层,就是指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包括断层面和破碎带、断层线、上盘和下盘、断距。
10.列举在野外实地观察时,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答: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
方面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存在的主要依据.(一)构造标志:(1)构造线、面或地质体不连续:岩层、矿体等被错开;岩脉、岩墙、岩床和岩体相带等被错开;褶皱枢纽、不整合面、早期断层面、片理、线理、变质相带等被错开;(2)断层面或断层带中特征:发育擦痕、阶步;构造透镜体及各种构造岩(断层岩);揉褶皱等;(3)派生构造:牵引褶皱、派生小褶皱、羽状节理(羽状张节理、羽状剪节理);(4)地层标志:地层重复与缺失(地层重复应注意与褶皱造成的重复的区别;缺失应注意与不整合造成的缺失的区别);(5)岩浆活动和矿化带;(6)岩相和厚度急变带;(7)物探标志.(二)地貌标志:(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11.试分析常见简单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答:单斜构造:注意边坡的稳定性。
(1)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稳定;(2)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较稳定;(3)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不稳定,应采取放缓边坡或其它措施。
褶皱构造:(1)褶皱两翼情况与单斜岩层相似(应分别说明);
(2)轴部岩性破碎,工程选址不宜通过此处。
断层构造:首先区别是否活动断层,原则上工程选址不宜从此处通过,应绕避。
不得已可从影响稍少的下盘通过。
12.试述当倾斜岩层走向与山脊线或沟谷延伸方向垂直时,岩层露头线的“V”字型分布规律。
答:当倾斜岩层走向与山脊线或沟谷延伸方向垂直时,岩层露头线的“V”字型通常有三种分布规律。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在河谷处“V”字型露头线弧顶尖端指向沟谷上游;(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在沟谷处观察露头线,“V”字型露头线弧顶尖端指向沟谷下游;(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时,在沟谷处观察露头线,“V”字型露头线弧顶尖端指向沟谷上游,其弧形紧闭程度超过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程度。
13.公路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时,隧道选在背、向斜的轴部是否合适?为什么?在向斜山坡开挖边坡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案要点:不合适,因为背、向斜的轴部岩石破碎,张裂隙发育。
可行,因为,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
14.何谓地层层序律?
答: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指未经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石大多是水平岩层,且每一层都比它下伏的相邻层新,而比上覆的相邻层老,为下老上新。
15.简述地震震级、地震场地烈度、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
答:地震震级: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地震场地烈度:指根据场地条件如岩石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调整后的烈度,称场地烈度。
设计烈度:在场地烈度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建筑物,将基本烈度予以调整,作为抗震设防的根据,这种烈度称为设计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称为地震基本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