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
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①。
红色文献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由于当时印刷条件及出版后保存条件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现存的红色文献具有数量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广、价值比较高、教育意义重大等特点。
收集整理红色文献这一专题信息并使之形成满足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源是信息服务部门的一项光荣任务。
对高校而言,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不仅仅是保存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一条提升资源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为传承红色文化、宣传革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缘起
红色文献记载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并逐渐壮大的艰辛历史,也多角度记录着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它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红色文献为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思想依托。
收集、整理和利用好红色文献是深化研究红色文化的基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前提与依托,同时对于存史、资政和育人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传统的学校,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所拥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
“五四”运动爆发后,该校师生就积极响应全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并在遵义地区首先罢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控诉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
随着新民主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该校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1935年,红军进驻遵义城之后的第三天就在该校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红军在宣传革命道理的同时也播下了革命火种。
作为黔北传播进步思想的中心,该校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红军、支援革命,学校先后涌现了周林、雍文涛、韩念龙、陈沂等老一辈革命家。
遵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
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
而发生在遵义地区的“遵义会
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历史事件以及由这些历史事件所流传的红军故事则更多,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高等特点。
这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重要原因。
与遵义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遵义师范学院的百年红色革命传统相适应,遵义地区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也正形成热潮,尤其是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8个“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之一,当前学校正在开展以遵义会议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
然
而若要对本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必须对相应的红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为研究所用,这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建设红色文献资源的初衷。
同时,作为遵义会议80周年的有纪念意义的全国性大事――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也更显得有必要。
可以说,悠久的红色革命传统作为该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遵义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为该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校作为遵义地区的高等院校,理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建设红色文献资源,发挥大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以及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功能。
2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该校于2011年开始筹建红色文献资源,并邀请了遵义地区党史、文联、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建设,尤其是对红色文献建设的重点、筹建方向、相关制度、文献来源等方面把脉会诊。
随即学院组建了由学院主管领导为中心主任,历史、政治等相关系部主任为中心副主任,图书馆两位馆员为中心资料员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班子成员。
该中心同时根据红色文化研究的需要又下分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室、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研究室。
图书馆作为红色文献资料的负责单位,承担了红色文献的建设,并组成由图书馆馆长负责、采编部门协同、红色文献资料员为核心的红色文献收集服务小组。
图书馆于2012年成立了专门收藏相关文献的红色文献室,开始对相关红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工作。
收集红色文献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以库存图书为基础,抽调相关红色文献。
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类抽调了有关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文献;在政治类、历史类、军事类抽调了遵义会议、长征等相关文献;在文学类抽调了相关红色文学作品。
②图书采购:图书馆要求采访人员关注相关图书并及时购买;在图博会期间采访相关文献。
③相关单位寻求帮助:到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市政协、遵义市文联、遵义地方文化研究会、遵义市方志办等部门与单位获取相关图书。
④个人捐赠:通过征集活动,从个人手中获得一些红色文献。
⑤购买或整合相关数据:通过与数据商协商购买相关数据内容;通过协议让数据服务商帮助数字化一部分图书文献。
截至目前,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已经收藏相关红色文献约3000种/册,并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红色文献资料。
与此同时,学院图书馆也与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合作,创建了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艺术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关红色文献的数据有17492种篇,其中图书10857种、期刊文献与论文6635篇。
目前,该馆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已步入正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初见成效,这些文献不但受到科研人员喜爱,对该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问题
毋庸讳言,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对于该校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崭新任务,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也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3.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上出现人力不足、后续资金投入不继、技术落后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这些因素若
长期存在势必会形成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维护以及数据更新困难――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下降――读者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认同感降低――红色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恶性循环怪圈。
3.1.2文献资源仍显单一,缺乏创新。
该馆目前所收集的红色文献主要是图书,实际上,红色文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图书仅仅只是它的一种形式,它还可以以宣传单、粮票、徽章、信函、标语等方式呈现;它也并非只有纸质这一种载体,还可以通过歌曲、电影、石刻、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该馆在此方面还要下更大功夫。
3.1.3红色文献建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该校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标准模糊,网络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甚至对红色文献的界定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这就导致后期在收集、整理、建设红色文献资源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同时本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还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对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标引及揭示。
忽略了“内容”发现和摘取的效率,缺乏对各载体信息源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和发布②,也更谈不上对非文本内容的深入组织、描述、检索和可视化利用。
这种资源服务还停留于单纯的“资源传递”而非“内容提供”服务,尚未建立“内容提供”服务的支持机制,无法发挥“文献传递”――“知识传递”的“超级文献传递”的强大作用③。
3.1.4红色文献建设缺乏与相关部门的联合。
当前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向遵义地区方志办、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外,还没有与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市博物馆、地方档案馆及遵义的其他红色纪念点形成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联合。
而这些部门则往往藏有大量珍贵史料。
据统计,贵州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就藏有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和资料,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贵州地方组织及中共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形成的档案资料;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形成的档案资料;贵州解放时从外省区带来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和已故贵州籍革命活动家的档案资料等。
这些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对研究中共贵州地方组织史乃至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都具有重大作用。
加强与这些相关部门的联合、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1.5红色文献建设缺乏灵活性。
由于红色文献分布广、收集难度大,通过常规途径采访红色文献一般效果不佳。
在进行红色文献建设时就要思路灵活,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多渠道进行采访。
该校在对红色文献采访过程中,过度依赖与书商达成的文献资源招标协议,而书商提供的红色文献数量与质量往往不能满足最终需求。
3.2红色文献服务方面的问题
3.2.1管理方面混乱。
主要表现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建设思路,突击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文献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规划的过程,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现实中,存在置制度、规划为虚无,逆科学发展规律而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