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交流会活动设计

班级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交流会活动设计

班级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交流会活动设计一、教材依据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亲近经典文学作品,推荐学生自行购买《城南旧事》阅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二、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因此,我结合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拓宽视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

”学生阅读时往往采取浏览,关注情节,阅读处于浅表层次,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忽略了文字间渗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粗读,没有深度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讨,只能事倍功半。

指导我班学生共读《城南旧事》,旨在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旨在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通过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回忆情节,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难点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六、教学准备1、学生独立阅读《城南旧事》,完成阅读记录卡。

(记录卡附于文后)2、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城南故事》,并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链接课文,激情导入。

1、链接课文,激情导入:播放《冬阳童年骆驼队》最末一段录音。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师简单介绍作者。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朗读录音是我们本期学过的课文——生:《冬阳童年骆驼队》师:这篇课文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生:《城南旧事》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阅读了《城南旧事》,随着英子走进了她的城南,走进了她的旧事,也一起分享着英子童年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城南夜》的音乐)(二)了解故事梗概。

1、师提问:这本小说由哪几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说得准确又简洁的同学代表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表格)2、全班交流。

选择五个组,各组选出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三)评故事中的人物。

过渡:当我们读着《城南旧事》,英子、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都得归功于林海音传神的描写,接下来,老师将出示一些精彩的句子,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是书中哪个人物。

1、猜一猜:(1)教师课件出示书中的文字,学生猜文字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片段一: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她”指的是( 秀贞),选自《惠安馆》。

片段二“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他”指的是( 爸爸),选自《爸爸的花落了》。

片段三:我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和一根竹筷子,轻轻走进惠安馆,推开跨院的门,院里那棵槐树,果然又垂着许多绿虫子,秀贞说是吊死鬼,像秀贞的那几条蚕一样,嘴里吐着一条丝,从树上吊下来。

我把吊死鬼一条条弄进我的空瓶里,回家去喂鸡吃,每天可以弄一瓶。

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咕囊咕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

“我”指的是(英子),选自《惠安馆》。

(2)四人小组的学生读自己搜集的精彩片段,指名另一个四人小组的同学猜猜文字描写的哪个人物。

师: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句子随处可见,同学们能不能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让其余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谁?2、评一评:师:在大人的心目中秀贞是疯子,中年男子是小偷,而英子始终一双纯真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人,用一颗淳朴的心感知着北京城南发生的事情。

在英子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兰姨娘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你心目中,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1)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每个组员选择一个人说一说英子心目中或者自己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是什么样的人?(2)全班交流。

抽一号组员代表小组汇报。

(四)品故事情节。

1、交流读完本书后最难忘的画面、难忘的情节。

过渡:当我们静心地读完这部作品,一幅幅难忘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情节深深地扎根在你的脑海里。

谁来说说这部作品中让你记忆犹新的画面,让你深深感动的情节,并读一读相关的语段。

2、小组交流.(1)组员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2)每组商量好汇报方式,全班交流。

(可以选择代表汇报,可以全组汇报。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音乐《送别》)(五)结束听着同学们深情的朗读,我不由得想起了林海音先生七十七岁时在聆听钢琴家林海为《城南旧事》所谱的一组乐曲后:写下了一部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

(《城南夜》音乐响起,师生共同朗诵)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的脸上,鼻孔里刺痒。

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我七岁的小手。

……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

……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师:同学们,我们静静地欣赏了林海音的文字,走进了她纯真而又略带忧虑的童年。

同学们,趁着我们童年的美好时光,阅读更多的书籍,让更多精美的语言文字丰富我们的童年。

八、教学反思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亲近经典文学作品,我指导全班学生共读了《城南旧事》。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初步阅读,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教给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促进学生走进书籍,走进人物,促进多元交流,以实现深度阅读。

(一)全面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因缺少教师的监管,加之家长的程度良莠不齐,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情况下都采取自由式阅读,放羊式阅读。

老师无法了解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数量,阅读的认真程度。

学生共读《城南旧事》,便于我掌握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和理解程度。

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大部分学生完全能掌握书籍的主要内容,对书中人物也有自己初步的认识,并能走进人物,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悲剧,了解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浓浓的爱。

(二)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

如果学习没有外力的合理地指导,就如没有拐杖的盲人,茫然的摸索。

本次教学我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先粗读《城南旧事》,再精读的感兴趣的部分,勾画有感触的地方并做批注;读后,引领学生设计并填写读书记录卡;课堂上,针对该书真诚交流,及时发现他们阅读中的独特感受,给予激励。

通过这一系列逐渐明白阅读书籍应该从书籍的主要内容、感人的情节、精妙的语言文字等方面着手。

(三)多元交流中让更多学生深度阅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

”学生阅读时往往采取浏览,关注情节,阅读处于浅表层次,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忽略了文字间渗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粗读,没有深度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讨,只能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采取猜一猜文段描写的是谁,评一评书中的人物,说一说感动的画面或情节,读一读印象深刻的段落等方式,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对语言文字的品悟,对人物内心的揣摩,对书籍主题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但是,因《城南旧事》中发生的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等因素,学生还无法完全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也不够全面,甚至有误解的现象。

因学生自身水平的参差不齐,阅读认真程度不同,交流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同学“冷眼旁观”,不能与大多数同学形成共识。

附:阅读记录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