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上饶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上饶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上饶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攻工业超千亿,实现上饶快崛起”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朱民安副市长率队,市政府办、市经贸委、上饶经发区和金融部门联合组成专题调研组,分别于3月5日在德兴召开了德婺片区、于3月7日在铅山召开了“7+1”片区、于3月13日在万年召开了鄱湖片区工业经济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各县(市、区)领导、经贸委主任、园区(开发区)负责人的思路、建议和意见,于3月9日又到萍乡进行了考察调研学习。

现结合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上饶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起步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影响和制约上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方针以来,上饶工业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2003年后,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工业的主导地位,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工业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成为上饶经济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6.11亿元,同比增长23.17 %,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47 个百分点,在全省增速排序由2003年的第9位前移为第8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26亿元,同比增长45.44 %,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76 个百分点,在全省增速排序由2003年的第9位前移为第6位;实现利税总额17.86 亿元,同比增长75.8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4.78个百分点,在全省增速排序由2003年的第9位前移为第3位。

这为加速上饶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1、纵比上饶工业成绩很大。

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是2000年的2.8倍,占GDP 的比重由2000年的24.8%提高到33.25%,6年间提高8.45个百分点;来自工业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47.2%提高到2006年的56.7%,6年间提高8.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2.7:29.2:38.1调整到2006年的19.4:44.5:36.1。

机械、有色、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截止2006年,11个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七通一平”面积42.3平方公里,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亿元,是2000年的9.5倍;实现税金13.09亿元,是2000年的7.8倍;安置就业人员12.46万人,是2000年的5倍。

广丰工业园区和上饶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78.5亿元、55.21 亿元,在全省工业园区中分别排名第4位、第7位。

2006年,机械、有色、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均达到规模工业总量的78%左右。

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0户,比上年净增17户,其中过5亿元企业达到8户,比上年净增6户。

园区、产业、企业的高速发展为主攻工业提供了主战场与主支撑。

2、横比上饶工业差距不小。

从省内看,各地工业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

2006年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3.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45个百分点。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位靠后,均为第8 位,仅高于吉安、景德镇、抚州。

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在第7位的萍乡,比我市多3.89亿元。

在培育发展作为工业领头羊和主支撑的大企业方面,我们的差距就更明显,新钢、萍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180亿元、102亿元,而我市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超过10亿元。

从省外周边地市看,2002年金华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是331.4亿元,我市是61.3亿元,比我市多270.1亿元;2006年金华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是585亿元,我市150亿元,比我市多435亿元,我们与金华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

我市人均GDP为7107元,按照钱纳里理论,我市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上饶的快速崛起,关键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

二、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从外部环境看,主要的制约因素:——在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的条件下,发展新型工业化具有相对难度。

2006年我市GDP总量451亿元、财政总收入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外贸出口1.52亿美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6.11亿元,只分别占居全省相对应指标总量的9.78%、7.9%、6.63%、4.05%、6.4%。

经济总量偏小制约着我市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腹地狭窄,存在边缘化危险。

上饶地处四省交界,这既是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但也存在着边缘化的危险。

上饶位于两大经济圈结合部,“长闽”地区在扩大腹地、开发市场、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等方面对我市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长三角、闽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峰极”并加速争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经济要素的背景下,被“夹”在中间的上饶也有可能加速沦为两大经济区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

上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企业“显性外移”,如全市销售收入最大的凤凰光学,2003年以来,先后在中山、嘉定设立分厂,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这一现象也许只是个例,但值得关注。

江铜集团旗下德兴域内企业,通过改变隶属关系,导致税收“隐性外移”的现象,宏福、柳桥等招商企业,只将驻饶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导致税利“隐性外移”的现象,则很有可能既占用了有限的资源,利用了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上饶挖到了金子,却对上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更应引起方方面面的警惕。

“二个外移”现象如果长而以往,势必造成产业结构的分散化、产业层次的低质化。

——资源约束加剧。

上饶传统工业是资源型工业。

自然矿产资源丰富,是多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卖点”。

但是,随着随意性、掠夺性的乱采滥挖、贱卖资源,部分资源已近枯竭。

如近年新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氟化工项目不下10家,但境内的莹石资源,广丰的已经枯竭,目前只有鄱阳县的莲花山、上饶县的华坛山在维持小规模生产,充其量只能满足其1/10的需求。

亚洲第一大、全国第二大铜矿均在上饶,但由于资源储量所限,采挖期也只在20年以内。

更由于管理体制关系,铜资源最大的受益者不属上饶,而弊今祸后的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劣化等问题却留在上饶。

拥有亚洲第一的钽铌资源,但由于深度与品位的关系,目前尚难以开发利用。

煤炭资源也很丰富,但工业用煤相当部分却要依靠外运。

黄金埠火力发电厂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元月份建成投产,计划内供应的煤炭,只能满足其40%的需求。

按计划二期工程于今年四季度全部建成投产后,煤炭供应不足的问题肯定将进一步趋紧。

从人平耕地面积来看,只有0.69亩,其中广、信、上、玉四县区在0.2—0.5亩之间。

各工业园区起步时因规划面积普遍严重偏小,导致难以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只能有什么装什么,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劳动力虽然富余,每年有120万劳力大军外出打工,但企业却普遍反映招工难、招熟练工更难、招高级技工难上加难。

——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2006年城市化率为29.5%,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

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上饶工业长期长不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

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导致工作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并由此直接导致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作为。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优秀企业家、高质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工人资源匮乏,成为制约上饶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2005年底,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1.0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人。

——招商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举全市之力大力主攻工业战略, “工业立市兴市富市强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工业发展宏观环境已有很大改观。

但是,微观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建设滞后,行政效率不高、执法行为欠规范、为企业服务观念不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未建立、建立诚信社会尚待时日,等等,影响了总体招商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市外大项目、高新项目、优质高效项目。

迄今为止,尚无跨国大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落户,就不能不说明问题。

——主攻工业的共识已经形成,但主攻工业的氛围有待浓郁,尤其是主攻工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无工不强、无工不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至今仍然更多的是体现为“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在要素保障上,首先表现为领导决策力量不到位。

各级分管工业的领导,往往是到位较晚或排名较后的领导,分管工业的领导基本上未进党委班子。

其次,表现为人力保障不到位。

作为工口管理部门、主攻工业的战斗部队,经贸委、中小企业局的力量亟待加强。

据统计,全市12个县(市、区)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平均在编人数分别为24.5人、19人,其中副科以上分别为17.5人、11.7人,各占71.4%、61.6%,工勤人员分别为2人、2.6人,各占8.2%、13.7%,科员办事员分别为5人、4.7人,各占20.4%、24.7%。

扣除“老、弱、病、闲”,办事人员平均也就只有2—3个人。

这样的“战斗部队”,如何能够担当“主攻”的重任?如果优秀的人才仍然不愿进、派不进,愿抓工业、会抓工业、能抓工业、抓好了工业的人才仍然不能得到及时发现、选拔、重用,就难以形成人才集聚,主攻工业无疑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从工业内部看,主要的制约因素:——工业总量偏小。

工业增加值从生产的角度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总规模,是地区工业经济实力最直接的体现。

2006年上饶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5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8.31%,而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只占全省对应总量的6.4%。

——工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上饶市工业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其对工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弱。

2006年底,全市经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9家,其中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24%。

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上饶市工业企业95%以上都已经改制,但在企业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等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家族制管理方式,部分企业仍然存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痕迹。

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现有工业产品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一般产品和微利产品,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微乎其微。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仅实现16.18亿元,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2%。

开发的新产品中缺少高质量、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企业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低,自主开发能力弱,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