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暴发疫情调查与处置方案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经呼吸道飞沫、接触患者新鲜疱疹液或粘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
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是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传染性强,传播快为特点,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影响较为严重。
的水痘报告发病水平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水痘防控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暴发疫情,特制订本方案,为全开展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照。
一、目的(一)及时发现水痘聚集性疫情,了解并分析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二)提高水痘防控能力,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疫情的蔓延。
(三)为调整针对水痘的免疫策略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病例分类与暴发疫情定义(一)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急性发作且无其它明显原因的弥漫性(全身性)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位置表浅,疱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水痘的病例为水痘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定义,医疗机构诊断为水痘,无水痘相关实验室结果、与水痘实验室诊断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且未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3.流行病学联系病例:符合疑似病例定义,无水痘相关实验室结果,且与水痘实验室诊断病例或其他流行病学联系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发病前10-21天有接触史);同一起暴发疫情中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也应视为流行病学联系病例。
4.实验室诊断病例:以上三种病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2)分离到VZV,或者经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DFA)或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到VZV抗原;(3) 双份血清(间隔2-4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二) 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定义1.聚集性疫情: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21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水痘病例(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学联系或实验室诊断病例)。
2.暴发疫情: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1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三、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日监测、审核辖区“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水痘病例,重点关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对报告的水痘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
发现散发病例后,需加强监测,做好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如发现达到水痘聚集性疫情标准,则要尽快参照本方案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当达到暴发疫情标准,则需按照本方案要求尽快开展调查和处置工作,并将有关材料报告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同时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标准,则还需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暴发疫情调查在发现或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成立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组,尽快(最好24小时内)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一)核实疫情了解所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并发症和医疗救治情况,尽快进行病例诊断和分类,结合病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建立各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核实水痘暴发疫情。
(二)病例搜索开展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时,应回顾性搜索疫情所在地及周边地区(集体单位或病家周围)近期所有的疑似病例,并开展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
搜索的时间范围应从首发病例发病日向前推1个最长潜伏期(21天),若发现新的首发病例时,应相应地扩大搜索的时间范围,直至首发病例前1个最长潜伏期(21天)内无疑似病例(可填写附表1)。
所有病例发病前21天及传染期内有过接触的人群均需追踪观察。
为了确保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直至结案,疫情监测时间应延长至最后一例水痘病例开始出疹之后的第21天。
(三)个案调查对暴发疫情中的每例水痘病例均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附表2)。
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调查清楚发病前21天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情况、接触人群,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将纸质调查表内容及时录入电子数据库,每季度上交一次。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采集早期水痘病例的临床标本(血标本或疱疹液标本等)。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水痘病例采集血标本、疱疹液及咽拭子等,标明采集日期和病例编号,完整填写采样送检表(附表3),及时上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检验。
水痘的实验室诊断应首选皮损标本,水痘免疫检测可首选血清标本。
要求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一份疱疹液标本用于病毒培养与鉴定。
1.疱疹液:应挑开新的充满疱疹液的水疱,用无菌的尼龙植绒拭子按压皮损吸取疱疹液,一根拭子可采集多个疱疹,采集完毕后置于空的15ml灭菌管(不添加标本保存液)内密封保存于-70℃下。
或者采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多个新鲜饱满疱疹的疱疹液,注入灭菌管内,密封保存于-70℃下。
采样时需注意结痂的皮损是无法培养出活存的病毒,且VZV在水痘疱疹液中仅能存活2-3天,因此采集完毕后建议尽快送检。
2-8℃条件下运送。
2.血标本:出疹后5天内采集(越早越好)急性期血标本2-3ml,加入无菌试管中,24小时内于1500rpm/20分钟离心机分离血清,保存于无菌外螺旋口血清管内,血清量不少于0.5ml,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2-8℃条件下运送。
此外,尽量采集恢复期(出疹10-14天后)血清标本(与第一份血标本间隔至少2周以上)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3.咽拭子:尽量在出疹前或当日采集,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 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中。
采集后应立即置于2-8℃带冰运输保存。
如暂时无法运送,标本应冻存于置于-70℃以下。
五、疫情控制(一)一般措施1.病例管理水痘病例一经发现需立即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
若为已接种过水痘疫苗的突破病例,其病症可能较为轻微,仅有斑疹和丘疹,此时只需隔离至24小时内无新发皮疹即可。
同时,水痘病例还需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
2.接触者管理对与传染期的水痘病例有接触的人群需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最后一次接触后的21天,在此期间应避免与其他易感者接触。
告知接触者若出现特征性皮疹、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无异常者通知解除医学观察。
接触者医学观察一般由乡镇防保人员或责任医生负责。
3.感染控制对水痘病例所在的一般场所和居家室内环境可开窗通风,但随时消毒并无必要。
病人的衣物、玩具、日用品、被褥可通过阳光下暴晒或消毒液消毒。
与病例近距离接触需戴口罩,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就职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易感者须及时接种水痘疫苗。
(二)应急接种水痘暴发疫情发生后,结合疫情调查和风险评估,对重点人群开展应急接种。
1.开展时间应急接种应尽早开展。
对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应尽可能在首次暴露后的3-5天内完成。
对于免疫空白且无水痘患病史的暴露人群,则无论暴露多长时间,都应尽快接种水痘疫苗。
2.应急接种对象为≥12月龄,无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史或患病史等证据。
重点关注免疫空白儿童以及医务人员和教师等重点人群。
3.开展区域范围应急接种开展的区域范围可根据疫情规模和风险评估结果综合确定。
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有水痘暴发疫情时,可对该单位全体人群开展应急接种。
当以村(社区)为单位发生暴发疫情,病例间无流行病学关联时,应开展人群免疫水平评估,考虑整个村(社区)应急接种。
疫情播散范围更广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公共卫生专家建议确定应急接种范围。
4.接种剂次对于暴发疫情的控制,推荐采用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
在水痘暴发期间,已接种1剂水痘疫苗者应接种第2剂,但要注意两剂次水痘疫苗接种间隔(1-12岁≥3个月,13岁及以上≥4周)。
5.其他事项在学校、工地或医院等集体单位暴发的水痘疫情中,对于拒绝接种水痘疫苗且既往无免疫史的暴露人群或有接种禁忌症(免疫功能不全或孕妇)的易感人群,建议暂时离岗离校,直至最后一例水痘病例开始出疹的21天后再返回。
若在接种水痘疫苗后42天之内出现水痘,则考虑既可能由水痘野毒株潜伏感染引起,也有可能是由疫苗株感染引起。
对于此类水痘病例,建议采集各类标本以便追溯发病原因,同时做好隔离工作,避免接触重病患者,直至全身皮疹结痂或未来24小时内无新发皮疹。
六、疫情评估与总结最后一例水痘病例出疹后1个最长潜伏期(21天)内无新发水痘病例出现即可判断暴发结束。
负责疫情调查处置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保存好调查处置原始资料,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
此外,还可根据调查资料开展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估,分析本次暴发疫情的三间分布及流行曲线,绘制传播链,甚至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暴发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旬汇总暴发疫情处置情况,填写《水痘暴发疫情处置情况旬汇总表》(附表4),将辖区每旬暴发疫情(如有散发疫情也可)的个案(附件2)录入电子数据库,导出成excel格式后于分别于1月、4月、7月和10月10日前上报至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市汇总后于上述各月15日前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七、各级各部门职责(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负责制定水痘暴发疫情调查与处置方案及水痘个案调查电子数据库,并组织指导各地实施;2.定期收集并分析全上报数据,评价本水痘暴发疫情监测及处置状况,及时反馈信息;3.监督、指导和参与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处置;4.负责提供采样工具,开展水痘实验室检测。
(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负责对辖区水痘暴发疫情开展监测,对全市水痘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建议有条件的地市根据当地水痘的流行状况,参照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的要求,开展散发疫情的个案调查;2.督促辖区对暴发疫情个案开展现场调查和标本采集送检;3.每旬收集汇总辖区内暴发个案数据库和疫情汇总表并上报;4.协调指导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
(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负责辖区内水痘暴发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报告管理工作,承担本辖区暴发疫情核实、调查与报告;2.负责辖区暴发疫情中水痘病例的个案调查、数据录入及信息反馈工作,每旬汇总并将个案的电子数据库和疫情汇总表上交给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负责水痘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标本采集完毕后尽快按要求运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八、工作指标(一)敏感性指标1.开展水痘病例个案调查数不少于全市报告病例数的5%;2.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率100%。
(二)及时性指标1.以市为单位,暴发疫情水痘病例个案调查率≥90%;2.各级每旬数据库和汇总表及时上报率达100%。
(三)特异性指标1.以市为单位,个案调查表中,水痘疫苗接种史、患病史等重要信息完整率≥80%;2.以市为单位,暴发疫情标本(以疱疹液为最佳)采集率≥80%(每起疫情至少采集2例),即采集标本的暴发疫情起数/全年所有暴发疫情起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