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活动的控制措施。 • 措施:规定信用交易比例;规定银行为经
纪人的证券抵押贷款的比例,目的在于抑 制过度投机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 (五)不动产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
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与消费 信贷控制相似.) • (六)优惠利率
长。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
• 1、货币政策中介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是: • 可控性 • 可测性 • 相关性 • 抗干扰性 •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2、可选择的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有:
• 利率:我国目前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使用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 (一)、直接信用控制 存款利率高限
• 信用配额管理(贷款量最高限额)
• 流动性比率 • 直接干预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间接信用控制:
•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 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 劝告,以影响其放款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 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4、局限性: • 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
的可能 • 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
行,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并只影响对 贴现窗口依赖性较大的商业银行; • 再贴现率的调整有一定的限度,缺乏弹性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三)公开市场业务 •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
生活的某些关键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实现 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目标的实现
• 利率指标 • 货币供应量 • 超额储备 • 基础货币
•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 菲力普斯曲线 • 2、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 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单一目标) •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 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的政 策目的有两个: • 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 • 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即主动性目标。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1、作用:
• 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与确立
• 2、充分就业 • 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较合理的条件下,
随时找到自己的工作。 • 充分就业目标的实质就是努力使失业率降低到社会所能容忍的水
平。 • 失业率=失业人数/愿意就业的劳动力×100% • 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 1933-二战结束:二战结束后失业增加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社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3、托宾的Q理论 • 把股票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货币理论应看作
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资产结构管理的理论。传导 过程是: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 格,资产价格的变动导致实际投资的变化,并最 后影响实体经济和产出。股票价格影响实际投资 的机制在于:股票价格是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 评估,是企业市场价值评价的依据,而企业市场 价值的高低,必将影响投资行为。Q定义为上市公 司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权益资本的重置成本之 比。如果企业市场价值高于资本重置成本,将增 加投资。
• (三)消费者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
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 措施与办法:停办;提高首次付款金额;
缩短分期付款的期限;限制可用消费信贷 购买的消费品的种类,并严格审查其付款 能力等来抑制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平衡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 (四)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 • 金融管理当局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融资
• 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与确立
西方中央银行制确立之后,就产生货 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 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四大目标则是货币政策 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与确立
会稳定.所以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的目标。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与确立
• 3、经济增长 • 是实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结
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高。4% • 1950-60年代初: 资本主义黄金
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与确立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2、该政策的作用: •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 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 • 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影响公
众的预期 • 可以防止金融恐慌 • 3、优点: • 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 货币供应量:从90年代末控制重点转向M1 • 贷款量 • 汇率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3、可选择的操作目标有:
• 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我国) • 基础货币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 目标所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 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 • 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再贴现政策
• 1、含义: •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
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 的。 • 包括两个方面:
• 再贴现率的调整:长期的贴现政策分为抑制与扶持政策 • 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 行学,郭广忠
2020/12/9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中介
目标、操作目标三个层次构成。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 四大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 单一目标型 • 双重目标 型 • 三重目标型 • 四重目标型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 2、作用:
• 可调节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 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 应量的目的。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对超额准备金的影 响
•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的流动性。 • 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与现金流量的影响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5、财富传导机制 •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对产出的影响: • PE→ W → C → Y 其中 W是财富,C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 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 定义: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
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 措施与办法:停办;提高首次付款金额;
缩短分期付款的期限;限制可用消费信贷 购买的消费品的种类,并严格审查其付款 能力等来抑制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平衡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2、优点: • (1)公开市场操作可迅速进行; • (2)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日常调节工具, • (3)可以随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逆向操作; • (4)保持中央银行的调整的主动性; • (5)温和,微调,无大的震动,具有灵活
性。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3、局限性: • 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 • 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利率在其中不起作用 • R-M-B-A-C-I-Y • 或M → E →I → Y→P • 式中,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M表示货币供应量;
B表示商业银行的放款或投资;A表示各种金融资产; C消费支出;I投资支出;Y为产出。 • 关键在于,货币学派认为问题不在于利率变动的影响, 而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人们持有的货币真实 余额,从而影响人们的支出,从而影响产出。
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
远期目标 郭广忠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 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第九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Ms----r ----I -----AD ----- Y • 这个传导机制的核心是围绕利率进行的。其思路可
• 4、国际收支平衡 • 一国的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都可称为平衡。 • 7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
作用,汇率以及稍后的能源危机、美元危机等,造 成了整个西方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各国 中央银行又提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