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截流施工方案模板
下游围堰堰前水位按照导流洞无压水流出洞考虑, 增加安全超高和水流涌浪高度,设计堰顶高程为852.00m。最大堰高约6m, 堰顶宽2.0m, 迎水坡1: 2, 背水坡1: 2, 堰体迎水面为干砌石护坡, 背水面为土石混合料堆筑碾压形成。
施工时现场实际情况如有所变化, 参照以上数据指导现场施工, 同时在拦河坝上游老坝址粘土开采场地备用一定量粘土,根据日水位观察情况适时增加堰顶高程。
大坝施工期间河道水流由导流洞进行导流, 该分部工程布置于大坝右岸, 由引水明渠及取水塔闸井段、 无压隧洞段、 出口引水明渠段组成, 为城门洞型, 成洞断面尺寸2.2×2.835m,开挖尺寸2.8×3.435m,纵坡坡比1:100; 闸井段0+000~0+003, 长3米, 底板高程EL849.50, 无压洞身段0+003~0+126.72, 长123.72米, 由两个直线段、 一个转弯段组成; 其中进口直线段0+003~0+057.52, 长54.52米, 转弯段0+057.52~0+066.72, 长9.2米,转弯半径15m,中心角35.154°, 出口直线段0+066.72~0+126.72, 长60米, 出口底板高程EL848.46。
4.1围堰相关参数
根据度汛方案及参考设计初步图集, 上下游围堰主要参数如下:
主河床上、 下游
项目
枯水期围堰
备注
上游围堰
下游砼围堰
堰顶高程( m)
855.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52.00
设计水位( m)
854.24
851.20
堰顶宽度( m)
2
2
上游边坡
3施工导流
根据设计报告,本工程施工导流方式及标准与原设计采用的标准相同。采用河床一次断流, 枯期围堰挡水, 导流洞泄流, 在截流后第一个枯水期内将大坝修筑至汛期度汛标准洪水位以上的导流方式,主要参数如下:
隧洞导流标准设计采用枯水期( 11~4月) 5年一遇( P=20%) ,导流设计流量( P=20%) 为Q=9.3m³/s。根据本工程的特殊性及当前工地的实际情况,本年度截止当前为止,主汛期最大洪峰流量约为4.5m³/s,导流洞在无压状态下可过流约6m³/s, 当前小溪河流量约0.15m³/s,选择汛末进行截流导流洞满足过流条件( 正常气候条件下) 。相应围堰顶高程设计参考导流洞顶部高程和安全超高及水流雍高,上游围堰顶高程拟定为EL855.00, 下游围堰顶高程拟定为EL852.00。
按照当前的施工计划,12月30日大坝主体填筑完成, 经过3个月的沉降期, 计划于3月1日开始浇筑面板,进入汛期前具备挡水条件, 同时溢洪道完工,具备泄洪条件, 满足设计度汛要求。
4围堰设计
根据度汛方案及参考设计初步图集, 二期导流期间主要是开展拦河坝基坑开挖、 面板施工, 由上下游围堰挡水, 导流洞过流。导流洞考虑无压最大过流状态时, 上游围堰堰前水位为854.00m左右, 设计堰顶高程为855.00m。最大堰高约9m, 堰顶宽2.0m, 迎水坡1: 2, 背水坡1: 2, 粘土心墙土石围堰,堰体迎水面为干砌石护坡, 背水面为土石混合料堆筑碾压后挖掘机修坡, 夯实。
大坝截流施工方案
审核:
校核:
编制:
XXXXX工程C1标段项目部
XX年XX月XX日
1编制依据
(1)《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导则》DL/T 5114-
(2)《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 5397-
(3)《水利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DL/T 5200-
(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
2.3地质情况
水库河床段覆盖层厚度1~6m, 出露地层及左岸缓坡段为下石炭统大唐阶旧司段下亚断第二层, 岩性以含泥质灰岩为主, 夹泥页岩。左岸EL845m至EL872m高程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唐阶旧司段下亚断第三层, 岩性以泥页岩为主夹含泥质灰岩。高程EL872m以上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唐阶旧司段上亚段第一层, 岩性以灰岩, 含泥质灰岩为主, 夹泥页岩及砂岩; 右岸高程EL852m以上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唐阶旧司段上亚段第三层, 岩性以泥页岩为主夹含泥质灰岩。
(5)《防洪标准》GB50201-1994
(6)施工合同及相关招投标文件、 技术要求
2工程概况
2.1大坝简介
水库区河床宽80m~150m, 河床两侧岩石为Ⅵ~Ⅴ类围岩, 覆盖层厚1~5m, 表层主要为残坡积、 粘土、 泥砾、 碎屑等, 岩体分层裂缝多, 岩石为含泥质灰岩、 夹泥页岩及砂岩。
2.2导流建筑物简介
洪水
水库所在小溪河以自然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汛期暴雨及长时间持续降雨是河流洪水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小溪河洪水多发生在6、 7、 8三个月,大部分峰型呈一日一峰, 洪水历时一般在1~2天左右,根据流域面积与近期() 降雨量推测, 汛期最大流量约为5m3/s。
2.5气候情况
根据招标文件, 水库位于较低纬度、 较高海拔地区,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气候温和。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 年极端气温最高37.7℃, 极端气温最低﹣7.7℃。无霜期312天, 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
2.4水文情况
根据含水层岩性、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等, 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 基岩裂隙水、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水、 堆积物孔隙水四大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作用。小溪河所在山沟, 河水来源主要为山溪汇水,该溪流无详细水文资料,根据平塘县气象局工作人员《1965-平塘县暴雨变化特征分析》, 最早暴雨出现在3月(1986年) 最迟暴雨出现在11月(1978年), 暴雨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暴雨日的66.1%。
大坝上游围堰处右岸覆盖层厚度1~5米,弱风化带0.5~1.0米, 基岩未裸露, 水面以上节理发育, 左岸为泥质灰岩, 河床底部强风化带最低高程约为EL847, 淤泥厚度约7米, 当前河道底部高程EL848左右, 河道宽度85余米。
下游围堰布置于大坝下游坝脚线中部位置, 根据钻探资料, 河床底部基岩高程EL841左右, 当前河床高程EL842, 河道宽9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