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课前三分钟
岞峪小学胡明志
内容提要:利用每节数学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它的内容自由,模式固定,要求明确。
”它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数学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优越性评价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
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本文从小学中段数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数学生本课堂的课前三分钟。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与课前三分钟地优越性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彻底打破了旧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以一带十,以点带面,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地开展。
教师与学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教育教学丰富的底蕴
与灵性之光。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势必造成学生智力不能良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想僵化的书呆子。
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
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问题一种思想,要做到心、口、手、脑并用,是学生知识和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课前三分钟演讲,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和价值预设,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
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其中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情节的波澜,是对其他同学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
激发了他们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传统的课堂似乎是教师的专属舞台,教师在舞台上自编自导自演一幕幕并不精彩的戏,而学生只是跑龙套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一席之地,而且拥有了主体的地位。
虽然教师失去了一部分舞台,却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舞台。
这种教育形式的极大改进,令人欢欣鼓舞。
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可以让全体学生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体成员,但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主角。
由于学生间的差异,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可能会
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
在这些专题中,教师可以布置每个学生搜集和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做出简单的归纳和介绍,并以演讲的形式进行交流,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成语专题的时候,教师可动员每个学生通过字典、书籍和网络等途径,找出一些饶有趣味的成语故事,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弄懂成语,轮到学生演讲时,由他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全班同学也能学到成语典故,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2. 课内知识的导入这一类演讲,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演讲主题,使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成为教师巧妙的“导语”,自然地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服务。
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分数的来历及相关知识在本次上课前与大家交流,从而在同学们兴趣正浓时自然过渡到分数初步认识的新课中。
3. 疑难问题的讲解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会发现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一听就懂,而对于大部分学生似乎是非懂似懂,老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不惜讲一遍又一又遍,那些已会的同学早都坐不住了,我们何不尝试着让这些已会的学生在课下精心准备一道类似的题目作为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呢,如在学习三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 24 时计时法时,计算经过的时间需要画线段来帮助理解,教师可让已经会了的同学来给同学们讲,并要同学
们来给她补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于生之间的交流气氛异常热烈,许多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都希望听懂后也能上讲台一展自己的风采。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内容,课堂三分钟演讲还可以采取其他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只要与语文教学有关的题目,能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均可以纳入演讲的范围。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制定演讲主题,亦可倾听学生要求,根据他们的意愿开展这项活动。
(三)做好对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评价数学课前三分钟的开展还离不开对学生每次表现的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
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
1.同学简评,指出优劣教师教会学生评价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点评以鼓励、提出建议为主。
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所讲内容丰富多彩,说话的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效果肯定不会一致。
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学会点评:对其中成功者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
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课前三分钟活动充满渴望。
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师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
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造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
2.建立机制,有效促进。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
我在班里一直有建立“为小组争光”的表格,该表格每月评选一次,奖励前三名的“团结合作小组”。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也融入其中:学生点评后,主持人让全班用手势评分,满分为 10 分。
刚才没有参加讲、评的同学都有机会亮出“分数”,主持人就取平均分,马上填写在评分表上。
学生看到自己为小组争光了,个个都是很兴奋的。
主持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
(四)提出要求,形成模式,规范主持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对其中的细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提要求后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充分准备。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主持人要在前一天向将轮到的同学确认: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没有,通知组长督促或换人,觉不能出现浪费时间的事情。
那要扣该小组 5 分。
2、有些同学说话的声音太小,其他同学
因为听不见,就闹哄哄的,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进行。
因此大家不要说话,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告诉”说话的同
学:声音还要大点;如果没有改善,可以不评分。
3、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说话或不留心,主持人有权扣该同学所在小组的分数。
4、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
5、统一评分的手势,要求全班都要参与。
6、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要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
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
程序如下: ??“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 XXX 同学来主持,大家欢迎!(掌声)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 ? ?三人点评或补充。
? ???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 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我的“课前三分钟”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数学的一片新天地!结合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开展活动的一年后,我发现学生发言的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就连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都落落大方。
,有效的利用数学课堂的课前三分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前三分钟集中注意力,将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去享受数学,欣赏数学,真正达到数学课前三分钟的效果,从而对数学产生长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