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

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

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

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

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

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

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

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

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

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

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

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

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

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淡漠,像水泥一样生硬、干涩,缺少社会生活的情趣和温馨。

所谓“失忆的城市”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以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旧城改造,不问青红皂白一拆了之,然后重新建设。

于是,一些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名府名宅、老字号铺面、有纪念意义的遗迹等被拆除了。

旧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比较集中的地区,不经过研究评论、不慎重对待就一股脑儿地拆掉,往往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旧城区、传统街区与历史建筑消失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记忆也就丧失了。

当前,不少城市对于“城中村”的改造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工业遗产也存在被全面拆除的情况,亦要引以为戒。

二是对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历史环境的意识,只是把单体的、群体的建筑遗产保留了,却把周围的建筑或设施拆光了。

光杆司令式的遗产个体周围建起了高大的新型建筑,或者是大片的现代建筑包围了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孤零零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碎片,成了历史记忆被扭曲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三是当今城市到处是形象雷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成排的住宅楼、成片的开发区、工业企业、标准厂房以及模样没有太大差异的大型超市,使城市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式与风格,甚至广场、公园都大同小异,缺乏城市个性特色。

专家和群众都感到百城一面、千篇一律,难以留下对某个城市印象的深刻记忆,因此呼吁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应扭转百城一面、城市文化个性弱化的局面,我们需要多样性的城市,不需要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化的城市。

四是有的地方中华民族城市文化记忆淡化,明明是在我国的城市里进行房地产开发,却叫什么“德国小镇”、“罗马花园”、“意大利别墅”、“俄罗斯家园”,标榜洋名堂,弄个洋名片,用上洋品牌,结果洋不洋、中不中,失去了自我。

走入其中,都是普通的楼房和并不新颖的布局,最多是增加一点表现异国特点的符号和标志而已,反而干扰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把握。

所谓“堵车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道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像北京都修出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而每天行驶在道路上的机动车却越来越堵,堵车成为正常现象,成了我国当前城市文化现象的明显特征。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加,这也是堵车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2010年机动车拥有量已近500万辆,我国作为自行车王国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汽车的城市、汽车的世界,而且是堵车的城市,人们称首都为“首堵”。

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驾车上下班、购物、旅游、学习、探亲访友、接送孩子等活动越来越多,以车代步习以为常,于是增加了城市人流和车流的数量和频率。

再加上居住区内的停车位不能满足居民停车的需要,城市道路两侧停满了汽车,压缩了行车路幅,车多路窄,势必增加堵车的几率。

还有不少城市的非机动车道被行驶的汽车所占用,逼得自行车与行人到处乱窜,既不安全,又迫使汽车降低了行驶速度。

所谓“热饼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少城市摊大饼式地扩大用地规模,不仅修建了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还修建了四环路、五环路,城市建设用地越摊越大,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车流、物流、人流越来越大。

城市人满为患,不但给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增加了压力,而且加剧了城市的就业难、就医难、入学难和房价的居高不下。

二是由于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活动日益频繁,建设用地日益扩大,水泥铺装地面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建筑和市政设施越来越多,导致园林绿地被蚕食,不少房地产开发项目把占有绿地、与公园为邻以及亲水、近水、引水作为高价销售的手段。

加上工业企业的“三废”污染、空调室外机散热、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城市的温室效应加剧,热岛效应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区成了一张热饼。

三是大凡盆地形态的城市,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逆温气象,存在热盖现象。

例如,兰州是盆地城市,又是重化地业基地,加上生活用煤和煤热供暖,兰州市区年年出现逆温气象,冬季出现天数最多,即市区气温由下向上增高,形成逆温层。

逆温层顶部像个看不见的热锅盖,扣在兰州市区上空,严重阻碍烟雾和污染物由下而上的扩散,于是加重了兰州市区的大气污染程度。

所谓“分异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房地产开发势头高涨,高档住宅楼进了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环境好的地方,收入较低的原住民买不起高档住房,被拆迁安置到城区周边或城郊,广大市民自然成了城区边缘的房客。

进城务工人员多租赁简易房、地下室,城市中的贫富分区居住现象明显,形成“有钱人城中住,收低靠边居”的聚落现象。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已经融入城市,但其居住条件、子女上学入托、就医等与城市人口有差距,不能一视同仁,于是出现城乡户口之间的矛盾,存在不平等待遇。

三是城市的扩张使不少“城中村”被吞噬,村民丧失了耕地、宅基地和房屋,成了城市里的待业村民。

有的乡村干部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被拆除房屋的土地上销售“小产权”住宅楼致富,无业的村民往往生计艰难。

总而言之,城市里的两极分化、贫富差异已经成为客观的社会现象,分配不公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所谓“脆弱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例如,2010年玉树“4·14”大地震,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四川、东北、海南、广州、福建等地的强降雨、洪水和飓风灾害等,都使城市遭受了巨大损失。

二是人工环境脆弱,威胁着城市安全。

仍以2010年为例,7月16日的大连、7月28日的南京和吉林发生的工业灾害,以及上千起的地下管网事故(平均每天5起~6起),说明城市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再加上火灾隐患和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城市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社会环境脆弱,影响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于城市发展很快,人口剧增,存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不公、房价过高、城市老龄化等问题,使广大群众的理想追求和安居乐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产生社会问题、利益冲突、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

二、城市文化误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每个城市都在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巩固了我国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奠定了城市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激发了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因此,我认为,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重视、保护和努力创新实践,必将成为我国进入“进一步发展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亮点,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得到弘扬,让上海世博会的文化种子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促进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对城市文化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加以澄清和论述,主要有:(一)现代化与历史传统文化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历史传统文化是旧社会封建腐朽的东西,是落后的、过时的东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格格不入,应在“破旧立新”之列。

因此,建国后拆除了不少古寺庙、老民宅、旧店铺、古城墙与历史建筑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开始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但是,仍然有人将城市城市等同于高楼大厦、宽马路、立交桥和西方洋味色彩,而我国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胡同、四合院等不是现代化的东西,应当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让路。

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兴起后,为了圈占好地方,卖出高房价,往往以推土机式的拆迁进行旧城改造,不少历史传统文化街区和建筑遭受覆灭的命运。

这是令人痛惜的,必须唤起我们对城市现代化的认真思考。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

”所谓“城市现代化”,就是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质量的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