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自主高效”课堂教学
研究与实践工作计划
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郎家营小学
“目标导向,自主高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引开展自主学习。
依据红山区研培中心《红山区小学数学“目标导向,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建议》的文件精神,特制订我校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方向指引,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导向来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树立“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目标,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充分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即让学生获得“四基”“四能”,培养科学态度。
必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归宿。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为主要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最终实现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可持续学。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积极主动做有价值的事,思维活跃,有深度,有广度,使学生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基本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数学教学的三级目标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继承十二年课改的基本经验,发扬成绩,查找不足,积极践行《教
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总体目标”为导向,实现学生基本素养(特别是数学素养)的发展,实现数学教学的学科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配合其他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喜欢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数学能力,实现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2、营造精细化研究的氛围,改进当前的课堂教学。
以三级目标为导向,深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改进,力争实效。
从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手段、教与学的评价等要素出发,精细化研究备课、上课、评价的每个环节,实现每个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自主高效”,努
力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级目标。
3、形成基本的实践操作策略,促进数学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力争经过二到三年的研究实践,我校数学教师达成“目标导向,自主高效”数学课堂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基本共识,总结出典型问题(分年段、分领域)的实施策略和课堂实践的具体方法,为促进我校数学教学的均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更新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此项专题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参与研究、主动实践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科育人”“学科培养能力”“学科提升素养”的目标意识,提高反思、改进、提高的专业素养,增强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研究的积极情感,掌握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规程,为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实施原则:
1、以教师为研究实践主体的原则。
以全体数学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个体研究实践和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方式,以不同层次的研究讨论、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等为辅助方式。
2、以教师常态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原则。
改善教师的常态课,是深入改革常态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做出几节示范课、公开课来作秀。
3、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原则。
立足于十二年课改的成果和不足,继承发扬我校已有的符合新课
程理念、优秀的成功做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
4、根据学校实际分层推进的原则。
依据情况各异,深入研究自己的情况,认清优势和不足,结合自己原有的研究专题、主题等,适当衔接整合,设计好自己的方案,把握自己的步伐,做出自己的特色。
5、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的原则。
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再研究、再实践、再总结、再改进……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研究“立德树人”理论及2011版课程标准,强化对“学科育人”理念和“总体目标”的认识理解。
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教研组活动、个人学习等形式开展了学习研究活动,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继续学习“立德树人”理念和2011版课标,反复学,学深,吃透,特别是强化对小学阶段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理解,“四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学生能力培养的10个核心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的理解。
2、加强“学科育人”“总体目标”指引下的备课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重点加强研究、处理教材,深入研究学生,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问题设计或任务设计)等,要改进重视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的认识问题,改进解决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
学方法策略模糊不清晰的问题,改进数学活动不能蕴含“总体目标”的问题,增加活动的价值性和数学味。
3、加强“学科育人”“总体目标”指引下的课堂中重要环节及策略研究与改进。
自主探究:重视面向全体,独立思考,动手动口动笔,采用恰当方式探究,保证时间和空间。
改进探究时间空间不充分,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意识不强,改进有的探究问题过高或过低,或任务模糊,学生活动的目的不强,方式不适当等问题。
合作交流:根据年段的不同,进行小组建设,追求小组活动的实效,改进小组交流尖子生把持话语权,组内分工不明确和不善协调,高段不能适当进行问题梳理概括和总结等问题。
小组汇报:要摒弃单向的、泛泛的、重复同一内容的小组汇报,其他学生默不作声当看客的做法,倡导“提问式”“互动式”“梳理提升式”“问题暴露式”等汇报形式,实现多向的深入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同时强化教师及时梳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并不断教师捕捉、利用、处理动态生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学科育人”“总体目标”指引下的多纬度、多主体、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改变简单机械、程式化、虚假性、打击性、夸大性等不恰当的评价。
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想结合,强化课堂观察和增加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与评价。
5、以典型课例研究为突破口,形成基本实践操作策略。
不论哪个问题,都要从“目标导向”“自主高效”出发,找到已有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深入挖掘教材,选取典型课例,深入细致研究,概括总结出这类问题实施的共同特点,最后形成基本实践操作策略,然后推广到相应领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6、发挥小班化优势,选准突破口,加快课堂改革步伐。
课堂教学注重目标差异性,备课实效化。
组织多边互动,关注个性差异,营造绿色生态课堂。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设定上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要求教师认真书写《小班化导学案》,突出学生活动和课后反思,做到备课实效化。
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小组内的交流,合理调控好各小组的班级交流与展示。
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7、顺应学校小班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五个“百分百”。
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发展“每一个”、精彩“每一个”、张扬“每一个”、激活“每一个”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师生互通,生生互动的舞台,并努力实现五个百分百,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百分百、学生展示成果百分百、教师关注学生百分百、教师面批作业百分百和课堂激励百分百。
8、积累过程性资料。
积累典型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视频、专题讲座、教育故事、随笔等。
每学期每个年级至少上传2篇典型教学设计。
以利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借鉴,提供总结时的原始资料。
9、及时撰写阶段总结。
以学期为单位,撰写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教学总结,要对“目标导向,自主高效”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具体内容、做法、成果、不足有所总结,或对此专题进行单独总结,以利下学期适时调整,不断深化研究和提高成效。
10、邀请专家指导交流。
积极邀请上级部门专业人员对我校教师进行研究、指导,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及时总结和矫正。
11、加强评价中其他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多维度、多主体、多形式的数学教学评价。
促进评价差异性,评价多元化。
正视学生差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着眼“小亮点”、“小长处”的个性化发展,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发挥“评价杠杆促发展”的积极作用。
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激励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