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结晶下的洛克政治思想探析摘要:洛克政治思想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贯彻机械唯物主义信仰,把经验中观察到的关于人性原则,加以推理,期冀国家这种人造物能够增进人的利益,得出关于国家的结论,并上升为理论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洛克认为,具有政治权力的社会状态起源于没有公共权力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存在的种种不便如何化解是政治权力起源所在,包括政治权力的目的、范围、手段、类型划分,以及与教会权力的区分所在。
关键词:经验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洛克政治思想经验主义的出发点经验主义在西方是一种关于认识论的学说和信仰,经验主义反对历史上苏格拉底、当时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类所有的观念、思想、知识、科学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指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
导致大脑中形成观念进而形成思想、知识、科学的经验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洛克强调感觉及反思形成的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从而将我们的观念上升为理论体系。
洛克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石之上,是结出在求学与从政实践中的文化奇葩。
约翰·洛克1632年出生于英国默赛特郡,清教徒的父亲使洛克形成了严谨治学的求真态度,并使洛克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1666年洛克结识莎夫茨伯里伯爵,靠着求学生涯中学得的杰出才能,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也由此开始闯入政界,长期领导反王党——辉格党,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了那段英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
如何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一最大的经验来源上构建上层建筑是对人类智慧的一大挑战,它关系着人类能不能生活于复杂的、色彩斑斓的现代社会,洛克直面现实,在治学和从政实践中,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论宗教宽容》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下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政府论》上下篇。
这些著作把洛克关于政治的简单观念上升为理论体系,最终成为人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象征。
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洛克的经验主义使得洛克紧密联系现实,而没有陷入凭经验孤立、静止、片面、狭隘的处理问题的泥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经验主义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几何学和力学是机械运动规律的体现,进而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的物体看作是世界的唯一的存在,认为一切物体都按照一种必然的因果规律运动着。
人类的逻辑思维是观念的加或减的机械运算,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国家是一种“物体”,国家也处于运动中,并受因果规律支配,国家运动的原因,因为“国家是一种人造的物”而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人的心灵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得到和印证。
只要在观察中得到的人性原则,即国家产生的原因,是正确的,那么,经过严格逻辑推理得到的关于国家问题结论也是精确可靠的。
机械唯物主义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
从这种见解出发,洛克首先在经验中观察人性的原则,研究国家的起源,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去探求国家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主权者和人民在国家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构建智慧系统阐述洛克直面现实,从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出发,推导出国家这一上层建设如何构建,进而对人类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如何构建进行系统论证和阐述。
洛克认为,具有政治权力的社会状态起源于没有公共权力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存在的种种不便如何化解是政治权力起源所在,包括政治权力的目的、范围、手段、类型划分,以及与教会权力的区分所在,逻辑严谨,思想深邃,引领时代。
(1)没有公共权力的自然状态思想洛克的政治思想与其他许多思想家一样,都是首先在经验中观察人性,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人性是好的,“人们平等自由、友爱共存,相互抱有同种同类的情感”,从人性出发,推导人类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也就是公共权力没有出现前,人类会处于的状态。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
洛克这一自然状态完备无缺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和理解。
一,自然状态完备无缺的根基是,“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
同时,人人又是平等的”,“再明显不过的是,同种同类创造物,不加区分地生来就具有同样的自然优势和同样的官能,也应彼此平等,而不应相互间有隶属获屈从关系”,“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一切权力和管辖都是相互的”。
二,自然状态完备无缺的伦理表现是,“在自然状态中,基于自然的平等是既明显又不容置疑,它作为人类互爱义务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人们相互之间应有的种种义务,从而引伸出正义和仁爱的重要准则”,“如果我要求本性与我相同的人们尽量爱我,我便负有一种自然的义务对他们充分地具有相同的爱心”。
三,自然状态完备无缺的道德要求是,“人类的理性教导着全人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包括了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这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然而洛克也指出,在自然状态中,存在着种种不便,这些种种不便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自然法是由每个人行使的,人人都是自己案件的裁判者。
因此,自然状态虽然是完备的自由状态,但也有许多不方便之处。
“这是因为有些人由于利害关系而存偏私,或者由于对自然法缺乏认识而不遵守自然法,常常用强力去剥夺他人的自由。
在自然状态中既没有一种明文规定的法律作为裁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
(2)自然状态的不便与政治权力的起源自然状态是值得肯定的状态,但因为种种“不便”自然状态会产生纠纷而又不能化解纠纷.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欠,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便相互订立契约或达成默契,自愿放弃自己仅仅是惩罚他人的权利,把它们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
洛克认为,当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国家就成立了。
“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
”洛克在《政府论》上篇一开篇即列出一个名叫菲尔麦的人的政治思想“一切政府都是君主专制式的,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而洛克的思想却可以概括为“一切政府都不应是君主专制式的,因为所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
洛克思想深刻、有力地批驳了专制思想。
洛克十分重视防止出现政府专制的问题,提出了政府解体和革命的思想。
洛克认为,当政府违背人民建立它的目的时,政府便解体了。
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
(3)政治权力的划分与制衡在洛克政治思想看来,政治权力的划分也是由自然状态中存在的不便如何化解决定的。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值得肯定的状态,但自然状态不能化解纠纷,保证和平,因为种种“不便”,即在自然状态中既没有一种明文规定的法律作为裁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
这些“不便”便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来源,即由人们转让而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不便”也是政治权力划分的依据,虽然,洛克并未直接道出。
“裁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共同尺度”便构成了公共权力立法权的来源,“公共的裁判者”便构成了司法权的来源,“保证裁决得以执行”便是行政权的来源。
洛克在近代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行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
洛克指出立法权和执行权要分开,由不同的人或机构行使,否则就会危及自由,因为立法权和执行权由同一批人拥有,就会给人类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促使他们攫取权力,以使自己不受法律限制,并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只考虑自己的私利。
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孟德斯鸠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三权中,洛克最为看重的是立法权,在政治实践中洛克坚决捍卫议会主权,力主以会议的形式形成指导共同体行动的意志,从而增加共同体行为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结束了君主是“利维坦”、拥有全部最高权力、可以吞噬一个人而不为不义的君主主权时代,“一个国家的成员是通过立法机关才联合并团结为一个协调的有机体的,立法机关是给予国家以形态、生命和统一的灵魂。
”洛克的分权思想在西方广为信奉和实践。
(4)彻底阐清政府与教会的关系整个17世纪的英国,一切政治思想家都面临着两大问题。
除了是国王特权与臣民自由、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问题以外,其二就是国家与教会的关系问题。
“教会与国家的冲突”是在17世纪之前长期困扰欧洲、英国也不例外的尖锐问题。
在17世纪的政治思想家的头脑中,没有任何问题比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占据得更为持久。
在英国,天主教的复辟与罗马教廷的干涉威胁依旧存在,新教各派一致反对天主教与罗马教皇,同时新教内部之间也意见不一,论争同样十分激烈。
各派教士们常常利用宣讲的机会,将自己对于政治、社会的观点以宗教作为包裹而四处传播,政治现实一片混乱。
洛克对于国家———教会关系的主张彻底阐清了现代社会政府与教会的关系。
他将国家与教会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 区分了民间政府与教会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在实践手段上的差异,明确划分了二者的权力范围,并提出了宗教宽容的主张。
在二者性质和手段差异上,洛克指出,政府是为了化解纠纷、维持和平才存在的,并且必须保有武力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而教会则是自愿构成的群体,为了提供灵魂救赎才存在的,而且必须使用说服的手段传教。
对政府而言,个人并不能被从他们自己的灵魂上分开,也因此政府并没有提供他们救赎的责任,武力也不可能达成救赎的目标,即使能够达成,以这种压迫方法传教的宗教也并不是真正良善的宗教。
并且,即使当政府倾向于支持某个特定的教会时,政府不能为此干扰民间的和平,同样政府取缔某个宗教是为了维护民间的和平。
对教会而言,“教会是人们自愿结合成的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因为他们认为能够用上帝可以允许的方式礼拜上帝,以达到拯救灵魂的目的”,教会的宗旨是共同礼拜上帝,以让人们以此为手段求得永生,因此它的一切规定应当有助于这个目的,教会的全部法规也应以此为限。
(5)限制政府、保护人权益的法治思想洛克提倡法治,在他看来,实行法治,政府的权力会受到有效限制,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只能以正式公布和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进行统治。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法律可以指导而不是限制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