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
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土豆、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
高,算出体积。

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土豆]它(土豆)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
求出来吗?(不能捏了,而且土豆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土豆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土豆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


二、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

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

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三、合作探究
我一定能测量出下面石块的体积。

(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容器里。

如图所示:
5dm 3dm 4dm
2dm
1.从图上我知道了放入石块前,容器内的水高度为()厘米,
放入石块后水的高度为为()厘米,水面升高了()厘米,是因为()。

2.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1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可以怎样算?
%1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1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3 .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求出石块的体积了:
四、精讲点拨
第一种方法:(体积差)5x4x4-5x4x2
第二种方法:(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水中放一个物体, 物
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x水上升的高度:)5x4 ( 4-2 )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

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

五、反馈矫正
一、填一填。

3005分米3=()米3 7.2分米3=()分米3 ()厘米3
6升20毫升=()升0.8升=()毫升
二、判断。

1.一个物体的容积总比它的体积小一些。

()
2.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他们的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3.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4.才巴两个长方体黏合在一起,表面积减少了,但体积没变。

()
三、快乐运用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完全浸没,且水没有溢出,此时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土豆的体积=容器的()x ()。

2.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6分米,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刚好到容器口,已知容器内原来水面的高度
是3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2.在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有一块铁(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水深13厘米,拿出铁块后,水面下降到11厘米。

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选做题)
有一个水槽,长4分米。

宽2.5分米,把一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放入水槽中(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多少厘米?
六、迁移拓展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

学生很快说出求橡皮泥的体积的方法。

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 水槽底面积X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X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
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

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法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