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1.楚雄州概况全州辖楚雄、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10县(市),10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53个、乡50个。

2007年全州城镇化水平为28.40%,全州十县(市)城镇建成区面积114.14平方公里,其中县(市)驻地城镇建成区面积55.37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楚雄州城镇地域分布存在着坝区和山区、半山区之间,交通便利地域与交通相对不便地域之间的差异,主要城镇集聚在州域交通干道沿线呈带状分布。

具体为,由连接州域东西的楚大高速、安楚高速,在州域东西两侧分别连接南北的永武高速、武禄公路,南永二级公路构成州域环状交通干道,而这一干道沿线分布了九县一市中的八个中心城镇。

就城镇密度而言,州域中南部城镇密度大,而南部、西北部、东北部城镇密度小。

2.等级分区(中心城市楚雄市)见附图,可以看出我把图分为了三个等级,中心城市-楚雄市楚雄市是昆明通往滇西的门户,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辖区内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药物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紫溪山森林公园及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烟草业是楚雄市的经济支柱,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冶金和建筑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楚雄市空间结构:楚雄市辖各城镇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以楚雄市驻地鹿城镇为核心,有8个城镇处于这一区域,多分布于东西向交通干道沿线;西部分布有6个城镇,大多远离交通干线。

东片区在GDP、总人口、人均收入等方面均大大高于西片区,并且在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上也比西片区紧密,这样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产业、人口和市政设施的高效集中,也有利于城镇职能的分工。

楚雄城市中心区以鹿城镇、东瓜镇为中心,向西北连接紫溪镇,东北连接苍岭镇,东南连接子午镇,西南连接东华镇,形成一个中心组团、南北各一个次要组团的格局。

区内龙川江自西而东横贯城区,与青龙河一起,构成“T”字型水系。

城区沿坝区南北向发展,用地功能布局紧凑。

城市职能:州府,州域中心城市,全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龙头。

是整个楚雄州的经济的枢纽,是楚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职能结构:工业城镇地位突出。

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和建材业是楚雄市的优势产业。

污染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北部下风向的桃园片区;非污染工业布置在东南方向的富民片区。

城镇第三产业地位上升趋势明显。

楚雄旅游资源丰富,以彝族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但产业结构不均衡,尤其商贸流通产业、信息服务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高等教育不足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教育水平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城镇职能多样化演变趋势明显。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地位下降,而绿色食品加工业、医药、冶金、制造业和旅游业发展加快。

区位优势:楚雄地处连接昆明与大理、保山等滇西城市的要道。

随着南(华)永(仁)二级公路开通和元(谋)双(柏)二级公路建设,正在形成北接永仁、元谋,南通墨江的南北通道,使得楚雄市成为从四川及我国内陆地区进入东南亚、南亚捷径上的重要节点。

计划修建的楚(雄)——广(通)高速公路,也将大大加强楚雄与广通这一区域交通枢纽的联系。

楚雄的传统交通区位即将得到重大提升。

楚雄市交通十分便利。

东西向交通以昆楚高速公路、楚大高速公路为主,东至省会昆明,向西连接滇西八市、州。

境内还有320国道,并有省道三条分别与双柏县、牟定县、西部山区相连;全部乡镇和村民委员会均通公路,东部坝区乡(镇)均通沥青路。

发展战略:楚雄州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当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把楚雄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大州和民族文化大州。

未来十五年要把开发重点放在实施“11115”工程 ,即 :构建一个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产业的网络体系 ,构建一个融天然林(含自然保护区)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体系 ,夯实一个基础产业 ,巩固提高一个支柱产业 ,建设5个产业(生物制药、建筑建材、旅游、蚕桑丝、稀土高新能源) ,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群。

楚雄市还有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大量吸引外地游客.3.副中心城市(南华县)南华县地处楚雄州西南部,东接牟定县,南连楚雄市、景东县,西邻弥渡县,北毗祥云县、姚安县。

境内最高点海拔2861.18米,最低点海拔963米。

全县土地面积2343平方公里。

县域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南群山纵横,东北丘陵起伏,兼有少量平坝和峡谷。

境内水系分属金沙江水系和红河水系,金沙江水系的龙川江过境65.40公里,沿岸地势平缓,形成南华县较大的坝子,为南华县的粮食作物主产区。

南华县以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干、雨季分明, 7、8两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3%,冬春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0%左右。

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822.6毫米。

社会发展:截至2012年,南华县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35所、幼儿园9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

有教职工2071人,其中,专任教师1972人。

在校学生(不含幼儿园)33399人。

截至2012年,南华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藏书4.69万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所(室)130个。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

截至2012年,南华县共有卫生机构158个。

医院和卫生院床位747张(其中医院床位58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1人,其中医生309人。

2012年,南华县共组织群众体育运动80场次,参加体育运动人次达5万人次。

参加州级以上体育运动人员134人次,参加州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获得奖牌11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6枚。

城镇体系:南华现有6个建制镇,4个乡集镇(其中一个民族乡)。

2007年全县城市化率达25.5%。

县城规划区面积达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⑴ 空间格局交通条件是影响南华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东部城镇沿东西向交通线分布,西部城镇沿南北向交通线分布,整体格局较为均匀。

⑵ 职能结构大部分城镇属农业型,以粮食、烤烟、畜牧业、林业为支柱产业。

县城的食品等工业发展较快,并已经成为省内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

⑶ 规模结构人口在1~5万的有一座(县城,约3.7万人),5000~1万的有一座(沙桥镇),其余8个城镇人口均在5000人以下。

城镇规模东部要比西部重。

区位优势及职能:南华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要道。

国道320线(滇缅公路)、省道217线(南华至攀枝花市)、南永公路、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经过县城。

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2678.5公里。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南华县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州处于中游。

在楚雄州9个县中,南华县与楚雄市距离最近,两地联系密切,具有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县城距楚雄市距离近,联系方便,易于受到楚雄影响,强化两地联系。

楚大高速、320国道、南永公路、广大铁路4条区域性交通干道成为南华联系外界的主要途径,县城龙川镇位于这4条干道的交汇处,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发展战略:毛板桥风景区毛板桥风景区位于南华县西部,在毛板桥水库库区,集湖光、山色、古寺、食宿于一体。

咪依噜风情谷咪依噜风情谷位于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长6.5公里,在南(华)永(仁)二级公路两侧,是一个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华县城西,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份,面积25237公顷,其中核心区11223公顷。

主要景点有观音洞、法空大洞、大涧洞、仙人洞等。

南华最为出名的咪依噜风情谷是一个值得发展的旅游地区,有少数名族,有特色小吃,由于南华交通极为方便,南华的野生菌也可以大力发展,南华的运输条件较好,野生菌可以向外地运输,本地可以招商引资,招收企业来大力发展,带动区域经济。

从现状图可以看出,现在正在修建的一级公路,连通了楚雄州府与南华县,这大大的影响了南华县的发展使南华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突显出来.4.一般城市(除了南华县和楚雄市的其他县)牟定县:县域各城镇主要在中部和东部沿牟元公路和姚广公路沿线分布。

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布较少。

总体特征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集聚型和沿交通沿线分布的带状型,并有向中心和带状联片发展的趋势。

职能结构除县城外,城镇大多以农业型为主。

城镇第二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明显.区位优势及交通:牟定在经济总量、人均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方面均落后于楚雄、姚安、元谋及禄丰等县市,是州内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州下游水平。

县内南部公路交通网络趋于完整,已形成了以楚(雄)元(谋)、姚(安)广(通)公路干线为骨架,干枝相连,内外相通的公路网络。

而北部公路网络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

全县各个村委会实现村村通公路,但公路等级较底,多为尽端式公路。

元(谋)双(柏)公路(二级)建成后,牟定至楚雄的距离将由原来的56公里缩短为32公里。

发展战略:牟定县城今后是全州距离楚雄州州府最近的城市,交通很便利。

牟定具有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上的级差优势及旅游开发潜力。

牟定应大力发展商业,建设商业贸易的全面发展。

以发展旅游服务,商业贸易,仓储物流为主的综合商业区,重点建设商务会展,大型综合市场,大型超市。

大型专卖店,仓促物流。

配送中心等,适度设置百货店,专业市场等。

产业结构向技术型产业转型。

双柏县:双柏全县设有5个建制镇,3个乡集镇。

2007年全县城市化率达21.25%。

县城规划区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2.62万人。

⑴ 空间格局交通条件是影响双柏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东部城镇沿东西向交通线分布,西部城镇沿南北向交通线分布,整体格局较为均匀。

⑵ 职能结构大部分城镇属农业型,以粮食、烤烟、畜牧业、林业为支柱产业。

县城的食品等工业发展较快。

⑶ 规模结构人口在1~4万的有一座(县城,2.62万人),2000~5000人的有三座(鄂嘉镇、法脿镇、大庄乡),其余4个城镇人口均在2000人以下。

城镇结构布局自由,北部城镇比较密集而南部山区相对稀少,大多数建于缓坡丘陵地带。

区位优势及交通:双柏是川、黔、滇东通往滇南、越南、老×等地区和国家的要道。

省道218经过县城。

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974.8公里,其中省道170.6公里,中有四级沥青路130.5公里,县道272.48公里,乡道901.5公里,专用道路30.4公里。

县道272.5公里中有四级弹石路267.5公里,其余乡村公路、村组公路基本上属等外公路,自然灾害频繁,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交通道路运输成本高,效益低。

双柏县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州处于下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