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流域文化的特征

黄河流域文化的特征

黄河流域文化的特征:天生的刚烈性格
有一对偶然的数字巧合很能说明黄河与长江的不同特点:黄河下游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溃堤泛滥就有1500多次;而长江流域仅湖北一个省,就分布着1500多个湖泊。

两个1500,一为水害,一为水益,一个是冲刷的恶果,一个是浸润的善行。

对世世代代生息在中原大地上的生灵而言,黄河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

这种喜怒无常的直接后果,就是为趋利避害、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频繁战争。

偌大一片华北平原,不仅是黄河冲积的结果,也是华夏大地上最适宜冲杀扫荡的战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发生在这块已经被黄河水害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土地上。

还有一个自然的帮凶,就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燥烈朔风。

它不仅吹干了空气,吹裂了大地,也吹糙了黄河人的肌肤。

干旱的气候使黄河中上游的生计民情与下游相差无几,粗糙的肌肤使黄河人的感受很难细腻。

周期性的水害和生存战争,还有一刮就是大半年的凛冽朔风,以及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造成的宽梁巨壑,太行山刀劈斧砍、岩石裸露的高崖深谷,华北平原举目千里、无遮无碍的开阔景观,构成了黄河人难以回避的生态环境和形式感受基础。

他们必须正视的,是生与死这两个极端的现实,因此常常会忽略两极之间丰富的中间层次;他们习惯了大起大落、剧烈浓重的强度,而缺少悠闲的心境去体验轻柔和微妙;不容迟疑、非此即彼的战争境遇使他们追求的典雅更接近简洁整饬,无华的黄土把他们推崇的格调导向自然平实;一望无际的视野给他们以苍茫博大,饱经磨难的阅历又使他们偏爱坚韧和凝重……原始文化的比较告诉我们,同是原始宗教活动,黄河先民注重的是宜于强化集体力量的仪式和秩序,从而成熟了以礼治国的西周文明和早熟的先秦理性精神;长江一带却突出着纵情放荡的歌舞,保留了更多神话和想像的成份,其中最丰硕的成果便是以庄周和屈原为代表的浪漫情怀。

拿孔子整理的《诗经》与庄子的散文、屈原的《离骚》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二者的明显区别。

不仅于此,早在先秦的观念奠基阶段,儒家学派的“亚圣”孟轲就明确地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把美与充实、“至大至刚”联系起来,
在理论上确立起黄河美学的崇高范畴——壮美或阳刚之气。

就黄河人的天赋性格而言,这种抗争意识不限于儒家,孟子之前就有墨子“生不歌,死不服”的禁欲苦行,之后又有荀子“制天命而用”的果敢自信,可见,这种刚烈的地域性格是超观念的,或者说是自然而然的。

在其后漫长而曲折、有衰有荣、时分时合的黄河历史发展中,注重内在的抗争精神,突现壮美的刚烈性格始终是黄河艺术的主体特征。

从列阵严整、场面浩大的秦陵兵马俑,到翻山越岭、绵延万里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长城;从内气充沛、形静神威的西汉石雕,到方正高古、震慑书史的东汉碑刻;从持续开凿近千载、举世闻名的四大佛窟,到规模足与秦俑抗衡、散布在齐鲁荒山野岭的摩崖刻经;从熔铸着黄河忠烈人格的颜筋柳骨,到凝聚了北方山岳神髓的华原气魄;从来自于阵前马上、气势逼人的鼓吹乐,到盛行于秦晋和中原大地高亢激越的梆子腔。

还有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和安塞腰鼓,近时重新繁荣起来的威风锣鼓,以及遍布北方各地的民间秧歌等等。

所有这一切,虽历经几千年,横贯数万里,色彩悬殊,风神各异,但在刚烈这个总的基调上,却又是非常一致的。

把其中任何一例与江南的温柔浪漫比较,虽不免粗糙生硬,然咄咄逼人的阳刚之气却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