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7高一下·鞍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B . 布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

平民穿这类织物,因此“布衣”可以用来指代平民百姓。

C . 迁,是升迁的意思,文言文中表示这类意思的词语还有“拜”“征”“除”“辟”等。

D .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

立太子原则:立嫡立长,一般立帝王的嫡长子。

2. (2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三国时人,这是他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向皇帝表明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以取得推荐孝廉的资格。

B .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屈写出,不事雕琢。

C .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

D . 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代表戏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世界名著《百万英镑》《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英国的雨果、莎士比亚和伏尼契。

B . 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戏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C .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D .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孙犁,是“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

4.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者忍俊不禁。

B . 王警官经验丰富,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使坏人无法遁形。

C . 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坐在阳春巷的街边茶室小酌,同享天伦之乐。

D . 小刘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古道热肠,每每让老者夸他细致周到,八面玲珑。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我读过因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B . 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不能否定这类教诲呢?C . 当我们从经典中获得教益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它们表达思想的方法。

D . 落日和日出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7高二上·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①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

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②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迁礼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注释】①擿发:(tī fā)揭露。

②悫:(què)诚实,谨慎(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B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C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D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

B .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 . 咸平二年,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D . 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

B . 陈恕公忠体国,讲究策略。

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

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C .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 .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7. (6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 . 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 . 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 . 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