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 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 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 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 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 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 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 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 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 大的。
《黔qián之驴》 (寓言故事) 《小石潭记》
(山水游记)
类橐驼,乡人号之“驼” “甚善”,亦自谓“橐驼”
思考第一段: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 “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学习第二段
以…为业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
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
驼所种树,或移徙,即或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种树,并且技艺高超
学习课文第一段
原来,当初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
(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
似
于是
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名作动 取名 固:本来;当:恰当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 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 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 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 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 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种树郭橐驼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字__子__厚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 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 _柳__河__东___。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 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 史,也称___柳__柳__州。在柳州期间, 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病 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罗池庙祭 祀他。
已经这样了
离开
种植,移植
名作动, 抚育子女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妨害
使…硕大茂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他回答说: “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繁茂,(只是) 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 本性成长罢了。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树根要 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用原有的,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之后,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 离开后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种树时,要像对待 子女一样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丢弃了一样不 管;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 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 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高大茂盛啊;
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
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
景。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橐驼túo 病偻lǚ 病且怠dài
实以蕃fán
窥伺sì
寿且孳zī
其莳也shì
长人者zhǎng
勖尔植xù
缫而绪sāo
织而缕lǚ
鸡豚tún
辍飧sūn饔yōng
一个驼者能值得士大夫 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 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 郭橐驼有什么手艺?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 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 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
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 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 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 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 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 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 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多
没有谁
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比得上
结果实,名 作动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
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
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
(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
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
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谁能比得上的。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所种树, 或移徙, 无不活。
且硕茂, 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
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描 写 的
肖像描写
用指甲抓破,用来,连词,
名作动
表目的
树干
只是不抑制、不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并不是有能力(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啊。其 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种树)树根卷 曲并且更换新土;他们给树培土,如果不是过 多就是不够。如果有能与此相反的人,就又爱 它太情深,担心它太过分。早晨看看,晚上摸 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看,更严重的,用指 甲划破树的皮来检验它是活是死,摇动树根来 察看它(栽得)是松还是实。
而木之性日 以 离矣。虽曰爱之,
一天天地 表修饰关系的连 背离,远 ,名作状 词,相当于而 去
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语言描写 直接描写(正面) 行动描写
基 本 角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度 间接描写(侧面) 他人态度
和评价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滋长,繁殖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
尽 本性 罢了
性质,方法
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
捣土用的杵chǔ,名作动,捣土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
它的果实
使动用法,使…早,使…多
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
这样,代词 拳曲,伸展 更换
如果 超过
不开
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与这相反的情况
情深,用心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严重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 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 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sù)外,还要承受地方军 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 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 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