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社会一、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特征和成因1、通过上网寻求自我价值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理解和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久的亲密朋友关系。
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实现,自我评价也会提高。
2、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宣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学业负担较重、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困等等,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为不满,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为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
3、在网络中追求娱乐的心理网上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电影和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形式。
网络媒体把文字浏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刺激,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同大学生追求新奇、浪漫、惊险、刺激的求知探索心理特征相匹配,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方式。
4、通过网络表达情感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
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
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聊天、建立个人网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大学生的聊天中,聊得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因为爱好兴趣不同,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
5、在网络中探索和尝试新生活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
上网可以使大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生活的空间,认识和了解更广大的世界。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被大学生接受的主流文化,因其技术优势,更新、传播速度快,高时效性也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在网络的长期接触过程中,网络这把“双刃剑”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呈现的大量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浏览网页,并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如果长时间接触网络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能够专心关注一个事情,使大学生长时间在感知同一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
2、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而在网络中,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温暖人情,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3、对大学生精神意志和人格塑造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
这种行为的失控,会使学生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
也会使大学生受骗,看到人类虚假的一面,开始对事物产生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4、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自由传播,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
网络空间打破了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
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
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5、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网络人际关系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
在网络交往中,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负面言论和腐朽的思想影响。
长时间下去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扭曲,并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也很容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三、利用网络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突飞猛进的网络时代,如何解决上述因为互联网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高校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毫无疑问,网络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
1、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高速运转、超越时空等特征。
所以大学生可以利用上网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选择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网络上的心理辅导。
这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2、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源在高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老师,更有赖于丰富的心理教育信息资源的运用。
网络上专业性和广泛性的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3、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开放、自由、平等。
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
这也适合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预警的功能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大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摘除面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认真分析研究,以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
四、探索“网络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1、重视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当前高校并没有普及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新问题均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深入研究。
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结合我国大学生网络时代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二是要加强对象研究,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面对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大量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要在校园网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网站,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大学生的桥梁纽带。
其次,要重视组织心理咨询室进行网上授课,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辟心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预防大学生因为网络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因为迷恋网络而产生的网络行为示范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学生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
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大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4、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对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特别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性。
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1]何桂宏,刘继平.网上心育:传统学校心育的必然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2]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J].青年研究,2000,(4).[3]王凤英,李子臣.网络的潜在危机[J].社会,2000,(3).[4]周媛,杨改学.网络教育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5]王巧,王庆位,李锡英.用网络化教育优势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