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设计计算书
(Φ 式制动器,前:后= :)
1.结构简述:
XX 系列车型制动系统前后均采用X 式制动器结构,且前后制动器均为XX 式,并具有X 联式双管路制动总泵(阀)的液(气)压制动驱动系统。
3.1 动轴荷计算:
当汽车以减速度jt制动时,由于减速度而产生的惯性力,使轴荷分配相应改变:
式中: G1'制动时前轴负荷 G2'制动时后轴负荷 jt/g=φ 道路附着系数
其中减速度jt为了计算方便,通常取以重力加速度的若干倍。
表一是根据不同的jt/g值计算出汽车空载和满载时动轴荷分配值: 对汽车在不同的减速度jt/g值时前后轴动载荷分配比按下式计算: 前轴动轴荷:G1'/Ga ×100% 后轴动轴荷:G2'/Ga ×100%
表二为汽车制动时前后在不同减速度jt/g值时动轴荷分配比:
表二(见下页):
()0
//
1=-×-××-×a L G hg G g jt L G a a ()
//
2=×-××-×L G hg g jt G a G a a
4.1.汽车制动时所需的制动力P τ(轴制动力)
当汽车以减速度jt/g制动时,前后各自所需的制动力为: 前轴: P τ1=G1'×jt/g ×9.8 (N) 后轴: P τ2=G2'×jt/g ×9.8 (N)
4.2.1.汽车前轴制动器所产生的制动力P τ1': 前轴制动扭矩: #######P 0(Nm)
#VALUE!P 0(N)
式中: M T1:单个前轮能发出的制动扭矩 BEF1:前制动器效率因数X d1:前制动器分泵直径(φ) m X R k1:前轮滚动半径(m)X
R r1:前制动器有效半径(m)X
4.2.2.汽车后轴制动器所能产生的制动力P τ2':#VALUE!P 0(Nm)
#VALUE!P 0(Nm)
式中: M T2:单个后轮能发出的制动扭矩 BEF2:后制动器效率因数X d2:后制动器分泵直径m X R k2:后轮滚动半径m X
R r2:后制动器有效半径(m)X
#VALUE!
4.3 同步附着系数:
#VALUE!#VALUE!4.4 满载时前后轴附着力矩:(道路附着系数Φ=0.65时的附着力矩)前轴附着力矩:
######(N)后轴附着力矩:
######(N)
4.5 最大管路压力 :
产生最大管路压力矩时(Φ=0.65)的管路压力为最大管路压力,故当Φ=0.65时,#VALUE!
此时前轮制动所需的油压大于后轮制动所需油压: 即:######P 0 =
#VALUE!
P 0=######(Pa)
4.6 制动踏板力计算:
式中:P p :制动踏板力 S m :制动总泵活塞面积
总泵直径为: d=X
m
S m =π/4×d 2=
######m 2
P 0:制动管路压力 I :踏板杠杆比I=X 故:Pp=######P 0(N)
汽车满载时制动管路油压P0为(Φ=0.65):
P τ2=G 2'×jt/g ×9.8
######P 0 =
#VALUE!
P p =######(N)
因BJ1043VBPE7制动系统采用真空助力机构,所以实际踏板力取决于真空助力器的助力比K,因而实际踏板力为P =P /K(见表四),现该车型真空助力器的K=X 表四:=´=1'
1k t R P M ǰj I
P S P m p /0´==´=2'2k t R P M ºó
j Ç
°j M
M t ='1
式中: Va:汽车制动时的初速度(Km/h)
jt:制动减速度 jt=g ·Φ
实际上,在汽车制动时,由踏下踏板到开始产生制动力尚有一段作用时间,取此值为0.2秒,所以际制动距离St必须考虑这一作用时间。
计算时取制动初速度50Km/h
#VALUE!则:
######m ≤22m
所以,制动距离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规定和要求。
4.8 总泵容量及踏板行程的计算:4.8.1前后轴管路所需的排量:4.8.1.1前制动回路所需的排量:
其中:——前制动分泵截面积
——活塞行程
2.5——前制动管路膨胀量——前制动软管的长度L=X
m ——前制动软管的数量n=2
则:
######mm 3######mm 3
4.8.1.2后制动回路所需的排量:
其中:——后制动分泵截面积
——活塞行程 2.5
——后制动管路膨胀量——后制动软管的长度L=X m ——后制动软管的数量n=
1
则:
######mm 3L n =t S =Va =j 1
1114p i V S V +´´=d 1S 1d 1p V 1000
38.11´´´=L n V P L =1p V n =\1i V 2
114/d S ´=p =1d 2
2
224p i V
S V +´´=d
100038.12´´´=L n V P 2
2
24/d S ´=p =1d 2S 2d 2p V =2p V
######mm 3
4.8.1.3实际总泵排量:
总泵的行程为: 前腔L 前=X
m 后腔L 后=X
m
前腔:
#VALUE!mm 3 ≤#VALUE!mm
3
不符合(调行程)后腔:
#VALUE!mm 3 ≥#VALUE!mm
3符合
4.8.1.4排量的匹配结果:
总泵的排量在调整行程后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4.8.2踏板行程Lp的计算: 踏板杠杆比: I=X 总泵最大空行程: 2mm
######mm ≤150mm
制动踏板行程符合标准规定和要求。
5. 制动器容量的计算
用磨擦片的比能量耗散率[每单位衬片(衬块)磨擦面积的每单位时间耗散的能量]、比磨擦力[每单位衬片(衬块)磨擦面积的制动器的磨擦力]来衡量制动器的热容量和磨损容量。
计算结果见表五:
式中:
Vmax——制动初速度 Vmax=6518.1 jt——制动减速度 取 jt=0.6g
A 1、A 2——前、后制动器衬片(衬块)的磨擦面积
B 1、B 2——前、后制动器衬片(衬块)的宽度B 1=B 2=X
A 1
=2×π×R r1×B 1×δ1/360=######mm 2 A 2=2×π×R r2×B 2×δ2/360=
######mm
2
=
2p V =\2i V =´=ǰǰL S V =´=ºóºóL S V =h Km /s m /mm
δ1、δ2——前、后制动器摩擦片包角 δ1=δ2=224
β1、β2——前、后制动力分配比
β1=######β2=1-β1=#VALUE!
从计算结果来看,前、后制动器的热容量和磨损容量均足够。
6.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看出,整车制动系统的匹配均符合标准的要求,只是踏板行程稍大。
另上述计算结果均与整车参数有关,且计算大都是理想化、理论上的计算,具体情况尚待整车动态试验进一步验证。
助力比K,因而
≤700N)。
,所以实
比磨擦力。
计算结果见
大。
情况尚待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