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第七章 被动句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第七章 被动句
5.见……于 “见……于”式被动句是将“见”字和“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6.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 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 被动的助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 策· 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 列传》) (3)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 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 攻” ,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 (2)“被谤”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 例(3)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成表被动 的助动词。
3.见字句 (1)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 示被动。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 说难》 (2)“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 汉代以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4.为……所…… (1)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 帮助表示被动。 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 秦策》 (2)有时,“为……所”式中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可以不出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鸿门宴》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被动句。 *西周金文中已经发现了被动句,但数量很少。 *春秋战国时代,被动句就用得比较普遍了。而且有 多种形式。例如: (1)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 荣辱》) (2)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荀 子· 促尼》) (3)比干见刳箕子累。(《荀子· 成相》) 《荀子》中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 句几种形式。战国时代,除以上三种被动句式外, 还有“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被 动句式。
(二)被动句式 有些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 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 关系的形式标志。这些带有标志性词语的被 动句就称作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使 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郤克伤于矢。《左传· 成公二年》 (2)去“于”则变成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 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项羽传》 (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 +行为主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 动者+谓语动词 穷者常制于人。《荀子· 荣辱》 ——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么要攻打它呢?”意为不必攻打。
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亦”有时写作“已”,可译成“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2.无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口气,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可译为“恐怕……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3.得无……乎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莫非……吧?”、“能够没有…… 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 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 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 又如《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 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 和“放逐”的受事者。 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 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 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 而不是施事。
(4)“于”字被动句,其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 间的“于”字句完全相同,故后来被“被” 字句所取代。 孙嘉聘于齐。《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2.为字句 (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 显的被动性质。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2)为字句的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 《过秦论》) (3)“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 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燕策》
四、熟与、与……熟、熟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 译为“跟……比,哪个……?”。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 齐策》
(2)吾与徐公孰美?(同上)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
如”、“与其……哪如……”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为”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不能认为是省 略了行为的主动者,而应看作“为”字表被 动的另一种形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 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表被 动的助动词。 “为”字同“于”字一样,本身没有表被动 的意思,只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且还有很 多别的用途,易产生歧义,故后来被“…… 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
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 是介词。 (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 收时表》) 魏晋以后,用‘被’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例 子越来越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被动 句式,就是在仿古的文言文中,“被”字句 也常常被使用。
第十三章
习惯句式
一、若何、如何、奈何(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一组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固定句式。其中的“如、若、何”都是动词。“如 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 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安顿”的含义,“何” 是疑问代词,表示“怎么,怎么样”,二者连用表示询问办法或原因。 询问办法 (1)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 项羽本纪》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 愚公移山》 询问原因,用在动词前,含有“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4)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之何勿思!《诗经· 君子于役》
二、何……为(何以/必/乃/足以……为,奚/奚以/奚用/用……为)
这组习惯句式有两种用法: 1.表示询问。何……为中的何疑问代词,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句末“为”加
强询问的语气。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 (《战国策· 魏策三》) 2.表示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否定。常用“何以……为”的形式。“以”是动词,有 用的意思,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呢”。“何以伐为”,就是“为什
第七章
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类型。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 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以这 句是主动句。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 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ju四声,鞋)。” 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 “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这一句是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