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活着一词承载了多少情感、力量和意义呢?活着是生命的持续状态还是生命的进行时,或者说是灵魂永恒的追寻。
看完《活着》,却无法叙说“活着”。
因为发现很难去说,在这么沉重的话题面前,似乎每一句话都显得苍白而无力,每一声叹息都显得那么的无奈;然而,活着,是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是进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
直至那一天,我们在神的台前接受审判,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在永恒的国度中活着。
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了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
有些人也只看到了另一部分,于是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现实的根基,空想主义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可是当我们听着福贵将自己的故事经历细细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慢慢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现实的责任;为赌博而输掉了所有家产;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泪无述,无牵无挂,也无欲无求。
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仅仅是一个词,仅仅是一种状态,悲惨抑或凄凉、苦难抑或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都让我们无法深入触及。
《活着》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变成了到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一个游混于社会的阔少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进行了匠心独运的安排。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生活的残酷,更让福贵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亲人的离去,生活的疾苦……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真是让读者哭干了眼泪。
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我不得不感叹余华真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
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
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
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
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福贵老人正坐在田埂上看着老牛,平和地说:“福贵啊,你陪伴了我这么多,我真舍不得你啊!”老牛低下了头,福贵闭上了眼,安然的睡去了。
他面带着笑容,是多么的平静和踏实。
他这一睡就再也没醒了。
福贵是一个历尽艰辛仍活得坚韧的人物。
在他的一生中,苦难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他福贵过,败落过。
赌博气死了父亲,被抓壮丁时死了母亲,大跃进时死了儿子,文革时死了女儿,随后又死了女婿、外孙。
到老时寂然一身,只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给了你取名“福贵”,对着老牛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福贵的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
其中的辛酸让多少人为指挥泪。
福贵的一生是遍体鳞伤的,是满含泪水的,但他依然活得顽强、乐观、善良,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他知道活着不容易,但他却忍受着生命赋予的责任,体味着生命生命的坚韧与苦涩、美丽与创伤。
苦难让福贵伤心难过,但同时他又感到非常踏实,他为全家人送了葬,为自己准备了十元钱,留给死后埋掉他的人,他只求和家人埋在一起。
读到这里,我再次哭了,我已记不清自己为福贵一家掉了多少眼泪,深深地被他一家所感动着。
有时想想,生命还真是让苦难与美丽并存。
厄运总是惦念着福贵,但幸福也总是眷顾着他。
他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不离不弃的妻子家珍,聪明懂事的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还有着孝顺的女婿二喜和可爱的外孙苦根。
在美丽与悲怆中,悲怆将美丽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福贵确以坚韧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命。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
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
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
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比起福贵,或许我们该有所反思,在泪水的背后,我们该学点什么。
遇到挫折时该坚强面对还是逃避事实?在当代社会,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恋爱失败、工作不顺利、学业困惑、巨大的社会压力等让很多人选择了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究其原因,是社会的压力太大还是我们对生命的不负责?答案显然易见,二者皆有。
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福贵一样用满含泪水却依然笑着的态度去诠释生命,去接受生命赋予的责任,那么轻身之举还会如此频繁?每个生命都有他的责任,小至对自己对家人,大至对社会对自然。
那么,我们该如何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只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够了吗?从福贵那里,我学到了对生命负责、忍受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自己的命是生命,他人的命也是生命;人类的命是生命,动植物的命也是生命。
生命不是个人特有的,个人的生命也不只属于自己。
二十年前,我的哭声让父亲承担起了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没有轻身。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我看着父母日复一日地辛苦地从事着同样的劳作,有点怀疑生命到底有何的意义,生命就是让人在世间受苦吗?而今,我终于知道父母亲实在承担着生命的责任,不但是他们自己,还有爷爷姥姥,还有我们兄弟姐妹。
他们要为爷爷姥姥的生命负责,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为爷爷姥姥的生命增添美丽;他没要对我们兄弟姐妹得生命负责,让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让我们有能力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或许父母并不懂什么叫生命的责任,但他们确实在承担着。
而在很多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生命不负责的例子却是常见。
我们目睹了很多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听闻了很多视他人生命如儿戏的事件。
这些事件难道不是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不负责吗?生命是没有贵贱之分的,福贵尚且会爱惜一头老牛的生命,我们难道还要对其他的动物肆意虐杀吗?贵州矿难中的三人在矿井中十五天后奇迹般地还活着,这是生命的奇迹。
它告诉我们生命本就是坚强的、坚韧不拔的。
在目睹了众多的不幸事件后,我们或许会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但其实我们错了,脆弱的生命,而是我们的意志。
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坚韧的意志,便会在苦难面前享福贵一样顽强地活着;多一份对生命的敬意,便会在行事时多加小心,事故也就会随之减少,病魔也会被打败。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人类与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活着》余华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