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观

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等同的。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主观唯心: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从感觉、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感知出发,也就是说先有感觉器官后有感觉,不需要大脑思考问题----无脑哲学。

例如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和表现。


2,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
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认为具体的物是世界的本原,特点是直观性、猜测性和朴素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
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机械性,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如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电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电子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根本的弱点是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归根到底,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特点是形而上学、即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不承认矛盾。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
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特点是对于物质从哲学上作出了最高概括。


(二)物质的科学定义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之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无限丰富的实物、客体、系统及其属性和关系的概括,这一范畴是哲学史和科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和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内涵。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比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讨论了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包括(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二元论是错误的。

第二,它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即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

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第三,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有绝对性,适合于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有相对性,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后者证明和丰富前者;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的物质性,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它不仅是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的进一步克服,而且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具有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是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
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3)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4)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

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哲学物质观和自然科学物质学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
(1)哲学物质观是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的概括,而自然科学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关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结构的一定层次的认识。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哲学物质观关于物质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

而自然科学理论是可变的,是不断发展的。

联系在于: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哲学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理论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而自然科学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概括提供了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