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众所周知,写作是语言的艺术。
作文淡而无味和平板呆滞往往和语言的贫乏有极大关系,文艺理论中所讲到的语言“陌生化”原理正是强调了个性化语言在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独特的思想和体悟如果没有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样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所以,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不妨给学生的作文语言“加点调料”。
一、吸收名著“高营养”
俗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一定的语感培养,学生就会缺乏准确、流畅表达自我的能力,个性更无从谈起。
入选我们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些名家名作,这些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都很经典,老师如能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些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名篇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让学生形成对语言
文字的敏感性,学生在表达中就会克服阻塞艰难、下笔无言、用词不当、用语不畅、语言平淡等写作问题了。
而熟练运用语言是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前提,老师不能忽视。
二、展现自我“独特面”
在表达中,有些词汇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是自己独特感觉和体验的产物,这样的词汇往往具有表现力,能够恰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新颖脱俗。
有人发现,这种根据感觉说出来的词汇在未受过正统词汇灌输学习的儿童身上表现很突出,比如,一小孩
摸着妈妈新晒过的被子说:“这里面有太阳的味道。
”众所周知,太阳是发光发热、可观可看的,是不散发气味的,但是小孩子却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温暖感觉,说出了令文学家叫绝的别具一格的
“感觉语言”。
而随着接受教育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很难说出那么美妙的语言了,究其原因,这与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
老师在教给学生词汇时,往往把词语的本意或者惯用意讲得很透彻,并要求学生在使用时也要这般准确无误,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做却容易让学生形成了一种语言的思维定势,从而不敢突破创新,更不敢从感觉出发应用语言,而许多精彩语言却需要那种“陌生化”的感觉,例如,朱光潜先生在讲“惟陈言之务去”时谈到写作的人常有的语言思维定势,“美人都是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突破这种中规中矩的思维定势,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去消化学到的词汇,让学生在实际表达中忠于自己的感觉,发出个性化的声音。
例如,下面是学生描写地平线的两个句子:①极目远眺,隐约可见的便是那令人神往、引人遐思、给人美感的地平线。
②天空俯下身来爱抚大地,他们的吻紧紧压成了那条无比悠长的地平线。
对比可见优劣,①句用词准确无误,但是给人以堆砌辞藻之感,让语言显得平淡、空泛,没有个性。
②句根据自己心中体验到的感觉,用拟人的手法将自
己见到地平线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了,充分体现出学生表达的个性化体验,用语鲜活,富有表现力。
三、“嫁接”彰显生命力
文章的活源于语言的活,语言的活源于思维的活。
审读学生
文章,却见大量正确但呆板的用语,这些词汇让学生用模仿的思维反复进行使用,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
而今天是个语言流变最具活力的时代,是最崇尚个性和创造力的时代,字词的组合正以最灵活的姿态冲击着人们的视网膜,尤其是网络语言的“爆炸发展”,更是让知识更新慢、阅读少的人头晕眼花,不知所云。
所以,老师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要正视语言开放的弊端,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更要看到鲜活语言给文章写作注入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打破用语的思维定势,灵活地对已知词汇进行改造、排列组合,适度“嫁接”,写出一篇篇个性鲜明、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具体做法如下:
1. 让词语“开花”――“结出”合乎常理、又内涵丰富的词自造词既需要丰富的体验与灵感,又需要有意识的积累和模仿。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文化苦旅》一书,“苦旅”就属于自造,相信这是余秋雨在体验的基础上突然顿悟想到的,尽管字典上没有,但是意蕴丰富,得到大家的认同。
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自造的这种在体验的感受下想出来的富含哲理的词。
这种鲜活而又特别的词汇毕竟得来不易,所以,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加关注那些陌生化的、新颖别致的词汇,自己在此基础上加以仿写、创新。
例
如,学生用自造的词写下这样言简意赅的经典句子:他为人谨厚,是单位领导最信得过的人。
“谨厚”合谨慎、厚道之意,用来说明“他”最受信任真是简洁明了,而且不同于大众化描写人物的用语。
2. 给词语“化妆”――让约定俗成的词汇“变变脸” 规范的东西用多了总给人以呆板、老套之感,包括浓缩、经典的成语、俗语等千百年来智慧结晶的词汇,老师如能引导学生灵活的加以改造,定会让那些不新鲜的词语重新焕发出活力,从而显现出个性的风采和智慧的魅力。
改造可以通过缩减字数、增加字数、颠倒次序、拆分、组合等方式进行。
以下是学生改造的比较出色的句子:①如果两个人是铁打的哥们儿,那么再送礼就是“蛇足” 之举了。
②刚才的莽撞让此时的他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收覆水了。
以上两句话在保持成语原义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改动,使得为人们所常见的成语以一种新颖的姿态出现,令人耳目一新。
可见,这种打破常规的对固定词语的改造的确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也是让学生语言不同于大众化的有效手段。
总之,内蓄外展,既广泛涉猎,遍“尝”经典,通晓经典语言之奥妙,又巧思妙想,绽放个性,凸现自身语言之独特,给作文语言加点“调料”,定会成为愉悦身心的一道完美的精神大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