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单选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是(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3.康德认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康德的观点认为(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4.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5.有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该观点()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正确的B.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D.辩证地解释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6.“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
”“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③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①→④8.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下列属于这一问题的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②思维与存在是否息息相关③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 目前,科学家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B.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10.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这说明( )A.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二者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而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
此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2.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③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者,则知天矣④未有这事,先有这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某地铁站为残疾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工作人员却要求双臂残疾的人必须亲自出示残疾证才能通过,还振振有词地说:“看证不看人。
”“看证不看人”讽刺了( )①否定意识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②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以“我”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形而上学的观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可见( )①唯心主义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③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朱熹说:“理生万物。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朱孟二人的观点( )①都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②都否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④体现着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16.有人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主要是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没有实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D.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17. 在网络世界,不学无术却夸夸其谈、冒充学术权威的人,或者是专门发表自己杜撰的言论以吸引眼球而被网友们“拍砖”的人,被网友戏称为“砖家”。
下列名言体现的观点和漫画《“砖家” 之言》(作者:郝延鹏)的寓意相一致的是(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信口雌黄言多事③人是万物的尺度④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8. 中国哲学史上曾产生过“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哲学观点。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属于(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④辩证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 漫画《火影忍者》有一段精彩的话:“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但知识和认识是非常暧昧的东西,那个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
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你不这样认为吗?”下列句子与这段话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B.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让别人去灌输C.“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D.人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二、材料分析题20. 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圏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
规划编制在明确区域战略定位、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重点就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21. 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它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人体五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它们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
结合所学哲学道理,说明中医五行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②体现的是联系的、全面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的关系,首先弄明白代指的是什么。
“形、物、气”指代的是物质,“神、心、理”指代的是意识,物质和意识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即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A适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3.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康德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B符合题意;A、C、D均与康德观点不符。
故选B。
4.答案:B解析: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符合题意。
A:对意识能否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A与题意不符。
C:对事物发展变化根本原因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准,C与题意不符。
D:对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5.答案:A解析:材料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正确的,A 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指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材料中的观点只看到了存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没有涉及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故没有全面而正确地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C、D排除。
6.答案:D解析:前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后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这两种观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故选①②④。
③不符合题意。
7.答案:B解析:8.答案:D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
9.答案:D解析:科学家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符合题意。
10.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哲学两大阵营的划分依据,B正确。
其他三项都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1.答案:A解析:题干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即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A项正确。
12.答案:A解析:张衡观点中的“元”指的是“元气”,他把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与张衡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③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④是唯心主义观点。
13.答案:C解析:“看证不看人”的做法是凭“主观标准”办事情,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②正确;面对残疾人却不承认是残疾人,只要“凭证”,是典型的形而上学,④正确;“看证不看人”没有否认意识能动性,①排除;“以‘我’为中心”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③错误。
14.答案:C解析: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材料中声称者的言行不一,并不说明唯心主义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①说法错误;唯心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④错误;“命中注定的”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②③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