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本章重点:1.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2.强制措施的性质3.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第一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已经实施。
这是认定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客观要件。
(二)妨害行为已经造成了后果。
所谓已经造成了行为后果发生,是指妨害行为已经妨害了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客观上形成了民事诉讼秩序的混乱。
(三)妨害行为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
该要件是指妨害行为应是发生在民事诉讼开始后到判决执行终结前的时间段,包括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在人民法院执行完毕后,被执行人或者其他人对已经执行的标的有妨害行为的,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妨害,并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因妨害行为给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造成损失的,受害人可以另行起诉。
(四)行为人实施妨害行为出于主观故意。
行为人实施妨害行为出于主观故意,是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主观要件。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结合民事诉讼活动的特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作三大种类:一是妨害民事审判活动的行为,即发生于审判活动中的妨害行为;二是妨害民事执行活动的行为,即发生于财产保全和执行活动中的妨害行为;三是妨害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执行公务或者履行义务的行为,即发生于审判或执行活动中的妨害行为。
具体而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包含以下情形:(一)妨害民事审判活动的行为1.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2.违反法庭规则的。
如未经法庭允许录音、录像等;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行为。
3.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4.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用非法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出庭证明案件事实的行为。
用非法手段让证人作伪证,是指用指使、贿买、胁迫等手段使证人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
所谓指使他人作伪证,是指利用职权或者其他关系,教唆或者暗示本无作伪证企图的人提供虚假证据;所谓贿买他人作伪证,是指以给他人某种利益为条件,收买其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所谓胁迫他人作伪证,是指以威胁、恐吓、逼迫等手段,使他人不得已而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
5.有义务协助调查的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
调查取证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作出正确裁判的基础。
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时,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给以妨碍。
(二)妨害民事执行活动的行为1.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2.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对于已被查封、扣押、冻结以及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行为人进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势必妨碍人民法院的财产保全和执行活动,影响将来生效裁判的执行,因而属于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3.有义务协助执行的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存款的。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储蓄业务的单位协助查询、冻结或划拨存款时,这些单位应当予以协助办理。
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执行,将会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实现,所以是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4.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的。
“有关单位”,是指与执行标的物有关的单位。
有关单位如果拒绝协助,比如房管部门拒绝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被执行人所在单位拒绝协助扣交被执行人的工资收入等不作为行为,都是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5.其他拒绝履行或者协助执行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0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有下列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妨害执行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处理。
(三)妨害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执行公务或履行义务的行为1.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2.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司法工作人员,包括审判员、书记员、司法警察等第二节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一、强制措施的概念所谓强制措施,或者对妨害民事诉讼活动的强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有妨害民事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旨在排除妨害行为的强制手段。
从性质上讲,强制措施的目的就是排除妨害,使受损害的诉讼秩序恢复常态,使诉讼能够顺利进行。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及适用(一)拘传的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7第规定:“对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进行拘传。
”由此可见,适用拘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拘传的对象是必须到庭或到场的被告或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所谓必须到庭的被告,一般是指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劳动报酬案件中的被告,以及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如离婚案件的被告。
另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必须到庭,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适用拘传。
2.必须经过两次传票传唤。
这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已经按照法定的程序送达了传票;二是送达的次数必须是两次。
3.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到场应当注意拘传的程序:适用拘传措施,首先应由本案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提出,并报经本院院长批准。
然后填写拘传票,交司法警察执行。
司法警察在执行拘传时,应当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票,在拘传前应令其立即随票到庭或到场,并说明拒不到庭或到场的法律后果。
被拘传人经批评教育后仍拒绝随票到庭或到场的,司法警察可强制其到庭或到场,必要时可使用戒具。
(二)训诫的适用针对违反法庭规则情节轻微的人,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作出训诫决定,并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以口头方式当庭宣布,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以及给诉讼造成的危害后果,责令其认识和改正错误。
训诫的内容应记入笔录,由被训诫者签名。
(三)责令退出法庭的适用在开庭过程中,对违反法庭规则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旁听人员,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悔改的,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并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口头宣布其行为违反法庭规则的事实及情节,并由司法警察强制其退出法庭。
(四)罚款的适用适用罚款的强制措施,必须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作出决定,报请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罚款应用决定书。
决定书中应载明被罚款人的姓名或法人、其他组织的名称,罚款的原因和数额。
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
被罚款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但是,复议期间不停止决定的执行。
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复议结果通知下级人民法院和被罚款人。
上级人民法院经过复议,如果认为采取的罚款措施不当的,应当制作决定书,撤销下级人民法院的罚款决定。
情况紧急的,可以在口头通知后3日内发出决定书。
适用罚款措施时应注意,对同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不得连续适用。
如果发生了新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重新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处以罚款。
(五)拘留的适用拘留属于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适用拘留除了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外,还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
采取拘留措施,应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提出,并报人民法院院长批准。
确因哄闹、冲击法庭,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抗拒执行公务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拘留措施的,可在拘留后立即报告院长并补办批准手续。
院长认为拘留不当的,应当立即解除拘留。
拘留必须使用决定书。
决定书应载明被拘留人的姓名、被拘留的原因和拘留的时间等内容。
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决定的执行。
适用拘留,应由司法警察将被拘留人送交当地公安机关看管。
被拘留人不在本辖区的,作出拘留决定的人民法院应派员到被拘留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请求该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及时派员协助执行。
被拘留人申请复议或者在拘留期间承认并改正错误,需要提前解除拘留的,受委托人民法院应向委托人民法院转达或者提出建议,由委托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拘留期限为15日以下。
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间认错改悔的,可以提前解除拘留。
提前解除拘留,应报经本院院长批准,并作出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交负责看管的公安机关执行。
同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拘留不得连续适用。
但发生了新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重新适用。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采用罚款、拘留措施的,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6条的规定,采取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必须由人民法院决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采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予以拘留、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