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
歪头试验原理和意义
• 右眼上斜肌麻痹,右侧歪头眼球上转,歪头试验阳性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
• 发病突然,病情动态变化 • 急性发生的麻痹性斜视,患者常因复视 就诊,起病时间确切。 • 起病初期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度最大 • 直接拮抗肌挛缩,比麻痹肌的不足表现 更明显,在其作用方向的斜视度可能更 大。 • 向共同性斜视变化,时间久难以鉴别。
-100 R/L110
左眼注视 • 诊断 右眼下直肌不全麻痹
右眼注视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10, R/L10 Ex170 +10, R/L20 Ex170
+20 R/L30 Ex270
-20 L/R2.50 Ex19 0 L/R1.50 Ex170 +10 L/R30 Ex170
+30 L/R40 Ex270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
• 眼球运动障碍 • 单眼和双眼运动检查运动不足的麻痹肌 • 明显肌肉麻痹时单眼运动即可检查出受 累肌肉 • 不全麻痹时,双眼运动观察对比配偶肌 的运动情况 • 直接拮抗肌挛缩,其配偶肌可表现为不 足,注意鉴别
左眼上斜肌麻痹,下斜肌明显亢进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 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
麻痹性斜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林小铭
概述
• 一条或多条眼外肌部分或完全麻痹所引 起的眼球运动失调 • 注意区分肌肉限制性因素。 • 常合并有影响患者健康的其他疾患 • 诊断和处理时注意查找病因 • 正确诊断需要对眼外肌的解剖和作用有 充分理解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 内、外直肌:肌肉走行与视轴平行;收 缩时内、外转作用
双马氏杆检查
• 双眼前分别置红和白色双马氏杆片,左眼前置一底向下三棱镜以 使双眼线条垂直分离,调整马氏杆至双眼所见线条平行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 • • • 同视机九方位检查 适用于有复视的斜视患者 双眼分别注视时各诊断眼位的斜视度测定 1 确定何眼注视时斜视度更大:注视时斜视度 大的眼为患眼(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 2 各位置斜视度相差3~50有意义 • 3 确定斜视度最大的方向:该诊断眼位为麻痹 肌的诊断眼位(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度最大)
-20 R/L100 Ex60
-30 R/L12 Ex70
-30 R/L13 Ex8
-90 R/L160 Ex60
-80 R/L11 Ex70
左眼注视 右注视 • 诊断 左眼下斜肌麻痹 左眼内直肌麻痹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1.50, L/R4.50 Ex20
-10, L/R3.50 Ex50 -20 L/R10 Ex30 -6 R/L.50 Ex10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 较多见:滑车神经易受外伤、炎症、血管性疾 病影响 • 先天性者:斜颈,颜面发育不对称;麻痹眼注 视时健眼下斜,健眼注视时麻痹眼上斜,歪头 实验阳性 • 注意双侧上斜肌麻痹 • 后天性者:复视或视混淆,视物旋转;垂直斜 视不明显,上斜肌功能不足,歪头试验阳性
上斜肌麻痹(伴代偿头位)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 上斜肌:肌腱走行与视轴成510角,肌腱 附着于眼球旋转中心后,眼球内转时肌 腱轴与视轴重合,肌肉作用为单纯下转 • 即:内下转---上斜肌诊断眼位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 下斜肌:肌轴与视轴成510角,肌肉附着 于眼球旋转中心后,眼球内转时,肌肉 作用为单纯上转 • 即:内上转---下斜肌诊断眼位
眼外肌的神经支配
• • • • • • • 上直肌---动眼神经上支 内直肌---动眼神经下支 下斜肌---动眼神经下支 下直肌---动眼神经下支 双眼部分眼外肌麻痹注意动眼神经核性病变 外直肌---外展神经 上斜肌---滑车神经
眼外肌的作用
歪头试验的原理和意义
• 用于鉴别上斜肌麻痹和对侧眼的上直肌 麻痹
右眼注视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80, R/L40
-8 0 , R/L6.50 -100 R/L80 -80 R/L70
-70 R/L30
-8.50 R/L60 -100 R/L100
-8.50 R/L50
-80 R/L40
-80 R/L6.50
-90 R/L80
-100 R/L70
-110 R/L100
右眼注视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1 0 , R/L190 In30 -100 R/L210 Ex50 -10 R/L150 Ex30 -90 R/L15.50 Ex60
00 R/L160
+20 R/L160 Ex30
-50 R/L190 Ex30
-110 R/L190 Ex20
-110 R/L170 Ex80
动眼神经麻痹
• 眼球呈 外下斜位 上睑下垂
左眼动眼神经麻痹
术后
右眼下直肌麻痹
左眼下斜肌麻痹
术后
双上转肌麻痹
• • • • • • • 上直肌与下斜肌麻痹 多为单侧 多由于先天性肌肉缺如或麻痹所致 先天性者可能是上直肌长期麻痹所致 麻痹眼下斜或伴假性上睑下垂 麻痹眼在各方向均不能上转 部分病例有下颌上抬的代偿头位
不能 合像
不能
合像 不能 合像
+20
R/L180
+130 R/L170
Ex20
• 左眼注视 右眼注视 • 诊断:右眼外直肌麻痹,右眼上斜肌麻痹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1.50, L/R1.50
Ex20 -40, L/R80 Ex50 -00 L/R130 -6 R/L.130 Ex50
-1 0 L/R.50
左眼双上转肌麻痹
术后
麻痹性斜视的治疗
• 首先为病因治疗 • 查找全身和局部可能引起麻痹性斜视的 疾患 • 神经营养、活血、抗炎治疗 • 眼外肌功能训练 • 三棱镜等光学疗法 • 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缓解症状、减 轻肌肉挛缩
麻痹性斜视的治疗
• 病情稳定、经过足够的临床观察(6~9 月)后可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 • 明确的斜角 • 注视野内有复视 • 代偿头位 • 注意获得正前方和下方注视时的正位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
• • • • • 第一斜视角:健眼注视,患眼的斜视度 第二斜视角:患眼注视,健眼的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麻痹肌作用方向时斜视度最大 麻痹性斜视的重要特点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
• • • • • • • • 复视和代偿头位 急性发生的麻痹性斜视有复视 先天性和长期的麻痹性斜视可无复视 代偿头位:维持双眼单视或避免复视 偏向麻痹肌的作用方向 脸转向麻痹肌作用方向---代偿水平斜视 下颌上抬或内收---代偿垂直斜视 头偏左、右肩---代偿旋转
中枢性眼肌麻痹
病变部位 眼肌麻痹 眼位偏斜
周围性眼肌麻痹
患病眼别 肌肉功能 其它
脑皮质、锥体、中桥脑; 运动神经核、神经干、肌肉 两眼一组生理功能肌肉 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 如同向或异向运动障碍; 肌肉运动障碍; 视轴平行,无偏斜,异 有眼位偏斜,斜度因注视方 向而变;有复视; 向运动障碍则右眼位偏 斜;无复视(异向有); 双侧性; 单侧或双侧性
自主运动障碍反射正常
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自主运动及反射均障碍;
极少伴有其它神经症状;
斜视复像玄律
眼外肌运动表说
内直肌 外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内转 外转 内转 内转 外转 外转 上转 下转 下转 上转 内旋 外旋
右上直肌麻痹(右上诊断格)
左上直肌麻痹(左上诊断格)
右下直肌麻痹(右下诊断格)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 上直肌:肌肉走行向颞侧与视轴成230角, 眼球向外转230时 肌轴与视轴重合,此时 上直肌的作用为单纯上转 • 即:外上转----上直肌诊断眼位
眼外肌的解剖和功能
• 下直肌:肌轴向外与视轴成230角,眼球 向外运动230时,肌轴与视轴重合,此时 下直肌作用为单纯下转 • 即:外下转----下直肌诊断眼位
双眼上斜肌麻痹
左眼上斜肌麻痹
术后
外展神经麻痹
• 多见 • 儿童与病毒感染有关,外伤、肿瘤引起 多见,先天性者与神经肌肉发育不良有 关 • 成人患者与缺血和血管性病变关系密切 • 注意鼻咽癌等肿瘤 • 内斜视,水平复视 • 患眼外转不能或不足
麻痹性内斜视
术后
动眼神经麻痹
• 动眼神经入眶时分为上下支,上支支配上直肌、 提上睑肌 • 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 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外下斜,眼球运动 只有外转正常,内转不能过中线 • 眼内肌功能受累,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 调节麻痹 • 不全麻痹时支配的肌肉可有部分功能 • 单条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少见,注意是否 有其他肌肉麻痹,注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注 意重症肌无力的鉴别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不能
合像
+200
+220
+220
+80
左眼注视 • 诊断:左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注视
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20, R/L10
Ex40 +40, R/L20 Ex20 +70
+130 R/L20
Ex20 +140 R/L60 Ex3
-10
不能
合像
00
R/L260 -10 R/L27
R/L60
麻痹性斜视的治疗
• 拮抗肌亢进明显时以减弱拮抗肌为主
• 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时多减弱下斜肌
• • • •
加强麻痹肌的作用有限 肌移植或肌转位术 部分手术效果不肯定,需分次手术 手术时注意获得较好的双眼眼球运动协 调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分类:
• 先天性婴幼儿性麻痹性斜视 •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先天性婴幼儿性麻痹性斜视: • 病因: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生后疾病; • 表现:较少发生弱视、代偿头位、续发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