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目录1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4)1.1背景 (4)1.2学校概况 (5)1.3建设目标 (5)2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8)2.1信息化现状 (8)2.1.1小学信息化现状 (8)2.1.2存在问题 (9)2.2总体设计 (10)2.3主要建设内容:基础软件平台部分 (13)2.3.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13)2.3.2统一数据库平台 (15)2.3.3应用集成与数据交换平台 (16)2.3.4系统管理平台 (18)2.3.5实时监控平台 (19)2.3.6安全管理平台 (20)2.4主要建设内容:应用系统软件建设部分 (21)2.4.1校园信息门户平台 (21)2.4.2办公交流协作平台 (22)2.4.3流媒体应用服务系统平台 (23)2.4.4教师专业发展测评系统 (24)2.4.5教务排课系统 (25)2.4.6家校通系统 (26)2.4.7数字化校园系统整合 (27)2.5主要建设内容:硬件部分 (28)2.5.1软件服务器 (28)2.5.2无线AP (28)2.5.3无线交换机 (29)2.5.4网络监控 (29)2.5.5防水墙 (29)2.5.6电子白板 (29)2.5.7手持无线考勤机 (30)2.5.8无线移动录播设备 (31)3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实施 (31)3.1技术路线 (31)3.2技术说明 (32)3.2.1面向服务架构SOA (32)框架 (32)3.2.2SQL Server数据库 (32)3.2.3EMIF标准 (33)3.3.实施内容 (33)3.4计划安排 (34)3.5组织保障 (35)4小学智慧校园建设预算 (36)4.1预算范围 (36)4.2软件投入 (36)4.3硬件投入 (37)4.4总预算及来源说明 (38)1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1.1背景按照我市教委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信息化进程,我市教委决定从2015年起,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实验工作。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2014年东城区教委开始建设学习e网通项目,该项目定位为区域信息化项目,从全区整体布局角度出发,加强了教育行政信息化的实用力度,强化了管理。
我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为小学)是一所具有中国文化情怀、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学府圣殿,作为现在的小学是一所知名小学,为我市、东城区赢得过无数荣誉。
先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特色校、我市基础教育电化教育优类校、我市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我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课外校外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改革实验校等光荣称号。
小学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使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学校信息资源的师与生、家与校的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区化网络教研进程。
为全面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服务。
1.2学校概况小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600多年。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1000平米,兴建教学楼2500平米,恢复古建1800平米,翻建有200米跑道的操场5000平米,建设有千兆光纤为主干的网络应用系统。
校园既有古建园林风格,又有现代化硬件设施,为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制高点,并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深化内部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文化立人是府学的办学理念,那么过程实施就是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转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遵循“数据、分析、决策、效率”的原则,建立了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平台——“管理驾驶舱”,它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的学校决策和分析系统。
它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供动态的、形象化的各种信息数据,动态获取学校各部门已经完成的、正在完成的、以后将完成的工作,随时掌控资源分配是否得当、人力使用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是否正常等信息,及时加以调控,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尽精微实”。
同时,学校配备有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由校长直接挂帅进行管理,有专职的网管人员。
安装全部市级统配软件系统(CMIS、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软件、党员干部信息库)和市资源库平台,是东城区蓝天工程和E网通的积极校。
现已自主开发了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建成了较为先进的网络管理中心、无线网络系统、全校网络监控系统、数字广播系统及电视录播直播系统,拥有自己的电视台。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均已高速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了“班班通”。
制订了《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和《小学教师信息教育技术培训计划》,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1.3建设目标➢建设目的:一个学校实现有效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对教育质量的保证。
教育质量的高低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由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使社会各方面(包括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政府等)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处于复杂的矛盾状态之中。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只要学校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这一矛盾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然而,在全面实施和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不再只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和评判标准,注重教育服务质量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观。
这种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落实。
就学校而言,便是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与督导体系,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两大功能———问责、检讨与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问责是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是质量的证明。
第一,教育评估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必要的,但通过课堂形式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自身也存在不足。
所以需要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信息化手段执行可以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第三,搞好教学评估与督导工作, 应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改善,即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公正及可操作的质量保证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
但是,由于社会问责主要是家长、社会及相关部门等校外评估,这些人因其各自的需要不同,评价学校的标准不同,甚至片面地看待问题,造成学校无所适从。
所以,学校需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质量管理的控制权。
基于以上问题,小学采用管理驾驶舱这种信息化应用,将学校的基本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公布、用于教育管理评价。
将过滤后的数据在门户上和家校通系统平台上展现,以改善校际家长师生间的关系,提升学校的亲和力,鼓励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了解和学习教育的方法,使小学在“文化立人”与“和谐管理”的阳光下促进学校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有效领导与管理。
➢目标要求:以市级CMIS系统为数据来源,以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平台,集成我市、东城区以及校内的各种应用,整合各类数据,提升管理驾驶舱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建成学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软件支撑平台,升级C/S版本的“管理驾驶舱”到B/S版本。
以“管理驾驶舱”为数字化校园核心,通过“管理驾驶舱”为各级应用者提供科学的、客观的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
❖为支撑管理驾驶舱B/S版本的升级,学校信息化需要建设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组织机构建模、表单定制、工作流、BI分析、等基础服务支持,实践学校办学效能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
❖补充校内欠缺的应用系统,加强管理驾驶舱的数据量支持。
加强校内外的沟通。
通过学校信息化应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整合以市级、区级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各类应用,从教学教务出发以学生、教师为核心,面向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生活等多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提供综合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构建高效与科学的信息资源服务和保障体系。
➢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为启动阶段:加强校内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和整理校内数据和教学资源库;改善学校基本网络硬件环境,实施无纸办公;深化管理应用,促进家校互动。
❖第二阶段(2010年)为实施阶段:初步完成各学科资源的建立,完成软件平台的需求分析、代码实施、行政推广。
“智慧校园”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教育信息化延伸至家庭,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学校。
❖第三阶段(2011年)为验收与执行阶段,主要完成项目验收及执行工作: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依托宽带网络,建立一个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以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为契机,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沟通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2.1信息化现状2.1.1小学信息化现状小学学校校园网主干为1000M,交换到桌面为100M,共有信息点数300个,连接各个教室、办公室、机房、专业教室,已经实现了班班通。
通过专线连接Internet,出口带宽为4Mbps。
现有服务器5台,各类计算机413台,给每个老师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师机比为1:1,生机比为5.6:1。
小学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组员:小学现有软件应用部署如下:目前我校已有应用系统的主要用户包括:小学还部署安装了市级信息化管理软件CMIS、卡管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等,后勤系统使用上级下发的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资源方面充分使用我市中小学资源平台、我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社会大课堂等。
应用区级蓝天工程、数字德育等网络平台。
自主提出的“管理驾驶舱”学校信息化管理理念设计并实施了“管理驾驶舱”信息化方案。
与此同时,校内还存在年级教研组自行购买的软件的情况,独自为战,不能形成统一规划。
总体来说,学校的应用软件独立使用,技术平台多样、数据库繁杂,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客观上给老师使用和技术维护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
此外,校内管理类软件欠缺,比如教师专业发展评测系统,家校通平台,对外公网门户系统等,同时,现有的网站不能结合已有的软件的使用,不能成为师生使用、沟通的平台。
原有软件存在很多系统不稳定、数据库不统一、单机版(比如管理驾驶舱)使用繁琐等问题。
2.1.2存在问题➢升级管理驾驶舱,提高网络安全等级由于历史原因,“管理驾驶舱”的现存版本为C/S,经过2年的使用,已经得到教职员工、校领导及兄弟单位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推广使用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将C/S升级到网络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