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如地利》练习
一、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
..()()
..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
..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三、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七里之郭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比喻
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
二、1、轲,战国《孟子》
2、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5、排比地利不如人和
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解释加点字:
10、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人心,上下团结)
..不如人和
11、七里之郭.(指外城墙)
1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这是)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指内城墙)(护城河)
14、委.而去.之(抛弃)(离开)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16、域.民不衣封疆之界(限制)
17、天下顺.之(服从)
18、攻亲戚之所畔.(同“叛”,背叛)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兵器)
11、环.而攻之(围)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
环而攻之代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
寡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
攻亲戚之所畔去独
五、翻译句子: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